颜龙安(1937年9月16日—),江西萍乡人,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作物遗传育种专家,被誉为“中国杂交水稻之母”。以下是关于他的详细介绍:
生平与教育背景
出生与早年经历:颜龙安出生于江西省萍乡市湘东区东桥乡的农民家庭,幼年经历战乱与饥饿,激发了他“消除饥饿”的人生目标。
教育经历:1958年考入江西农学院(现江西农业大学)农学系,1962年毕业获学士学位,毕业后主动投身农业科研一线。
主要科研成就
1. 杂交水稻研究的开拓者
1972年,颜龙安带领团队育成中国首批“野败”籼型不育系“珍汕97A”和“二九矮4号A”,为杂交水稻“三系配套”(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奠定基础。以“珍汕97A”配组的杂交稻累计推广18.744亿亩,占全国杂交稻面积的47.59%,增产稻谷1874.4亿公斤。
1973年育成首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势组合“汕优2号”,实现三系配套,成为国家区试对照品种的“标杆”。
2. 技术创新与突破
1980年提出“增大三系库容量”育种思路,选育出“献优63”“新优752”等超高产组合,其中“献优63”亩产最高达900公斤。
1987年发现“萍乡显性雄性核不育水稻”,为世界首例显性核不育水稻,开辟水稻育种新途径。
2024年,其团队牵头绘制全球首个稻属最全超级泛基因组图谱,扩展水稻基因资源1.7倍,为育种创新提供新导航。
3. 推动稻米品质升级
1985年后转向兼顾产量与品质的育种,育成“中优752”(国标二级米质)、“野香优航1573”(获江西省优质稻金奖)等优质品种,促进水稻优质化发展。
荣誉与奖项
国家级荣誉:国家发明特等奖(1981)、全国科学大会奖、全国劳动模范(2次)、全国优秀员(2021)、全国先进工作者等。
学术奖项:中国作物学会科技成就奖、袁隆平农业科技奖、江西省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等。
国际影响:杂交水稻专利技术曾转让至美国,推动全球水稻种植技术发展。
社会任职与贡献
政治角色:连续五届(第五至第九届)全国人大代表,四届当选全国人大主席团成员。
学术领导:曾任江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党委书记,江西省科协副主席,并组建江西省超级水稻研究发展中心,培养大批农业科技人才。
公益事业:长期免费指导农民制种技术,推动萍乡成为“杂交水稻制种之乡”,助力农民脱贫。
个人品质与精神
敬业奉献:1992年因脑瘤手术仍牵挂水稻种子,术后继续投身科研。
简朴生活:担任领导期间拒绝福利房,与家人合住小房,将资源留给年轻科研人员。
团队协作:注重培养青年人才,带领团队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荣誉,践行“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百姓家”的理念。
学术著作与理论贡献
主编《杂交水稻繁制学》,创立杂交水稻繁制学新学科,成为育种领域权威参考书。
提出科研人员需具备“三个脑袋”(政治、经济、科学),强调科研选题需服务国家经济发展。
评价与影响
官方评价:被誉为“中国籼型杂交水稻的开拓者和主要发明者”,其研究成果对中国乃至世界粮食安全贡献卓著。
行业地位:与袁隆平共同推动中国杂交水稻技术发展,其育成的“珍汕97A”至今仍是全球应用最广的水稻不育系。
颜龙安以毕生精力践行“让稻田高产,让天下人吃饱”的初心,年逾八旬仍活跃在科研一线,持续探索水稻育种新高度,是科学家精神与党员使命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