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营造法式名词解释这个问题,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什么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北宋建筑师营造法式是谁
北宋建筑师营造法式是李诫。
李诫本人在编写《营造法式》之前,积累了10余年负责建筑工程的经验,并在将作监工作了8年,还以将作监丞的身份负责五王府等重大工程。他广泛参阅文献和旧有的规章制度,收集工匠讲述的各工种操作规程、技术要领及各种建筑物构件的形制、加工方法,为编写此书创造了良好的主客观条件。
营造法式解读
《营造法式》是宋朝李诫奉敕编修的,是一部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
全书共36卷,357篇,3555条,分为5个部分。
营造法式一书揭示了北宋统治者的宫殿、寺庙、官署、府邸等木构建筑的建造方法,使我们能够在实物遗存较少的情况下对当时的建筑有非常详细的了解。
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什么
斗栱,又称斗科、欂栌,是中国木构架建筑结构的关键性部件,在横粱和立柱之间挑出以承重,将屋檐的荷载经斗栱传递到立柱。斗栱又有一定的装饰作用,是中国古典建筑显著特征之一。
宋代李诫《营造法式》将斗栱结构称为铺作,并将之标准化,成为大木作的一部分。清代雍正十二年(1734年)颁布的《清工部工程做法则例》称之为斗栱,并对斗栱的形式、用材和比例定下严格的规范。从唐到清,斗栱的排布由疏到密,与立柱高度的比例,由大变小,斗栱的结构作用越来越小,装饰性越来越强。斗栱是礼制的重要体现,等级森严,同时也是建筑尺度的标准。斗栱结构也传至朝鲜半岛、日本、越南等地。
《营造法式》及其成就
《营造法式》是北宋崇宁二年(1103年)颁刊的一部建筑典籍,是一部由官方向全国发行的建筑法规性质的专书。全书内容包括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将北宋以前的经史群书中有关建筑工程技术方面的史料加以整理,汇编成“总释”两卷。
第二部分,按照建筑行业中的不同工种分门别类,编制成技术规范和操作规程,即“各作制度”共十三卷。其中包括:大木作制度,即有关建筑物结构技术、构造作法的制度;小木作制度,即有关建筑物的门、窗、栏杆、龛、橱等精细木工的型制及构造作法的制度;石作制度,即有关建筑中石构件的使用及加工制度,石雕的题材及技法;壕寨制度,即有关房屋地基处理及筑城、筑墙、测量、放线等方面的制度;彩画作制度,即有关建筑上绘制彩画的格式,使用的颜料及操作方法的制度;雕作制度,即有关木雕的题材、技法等方面的制度;旋作制度,即有关建筑上使用的旋工制品的规格及加工技术的制度;锯作制度,即有关木质材料切割的规矩及节约木料的制度;竹作制度,即有关建筑中使用竹编制品的规格及加工技术的制度;瓦作制度,即有关瓦的规格及使用制度;砖作制度,即有关砖的规格及使用制度;泥作制度,即有关垒墙及抹灰的制度;窑作制度,即有关烧制砖瓦的技法。
第三部分,总结编制出各工种的用工及用料定额标准,共十五卷。
第四部分,结合各作制度绘图一百九十三幅,共六卷。
《营造法式》产生于王安石变法的历史背景之下,目的乃是为了加强对官办建筑行业的管理,于绍圣四年(1097年)命李诫编修。
李诫于元符三年(1100年)完成编修,崇宁二年(1103年)经过皇帝批准刊印,敕令公诸于世。
《营造法式》的文字部分和图解部分
文章分享结束,营造法式名词解释和斗栱在《营造法式》的各作制度中属于什么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