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心经舍利子是什么意思的一些知识点,和《心经》简单解释下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接下来我们就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多罗密心经》全文
心经共有七个译本,其中以玄奘法师的译本最流通。《般若波罗蜜多心经》(龙藏翔字函)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佛教中空的意思
佛教中空的意思是:一切万有都是缘起。
空,是佛教对世界一切事物本质最简要的描述,是释迦世尊洞彻世界万物缘起的结论。故《心经》开头就说:“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此。”
佛教所说的“空”,根本不是有人所认为的“没有”的意思,也与社会上常听到的“人生到头一场空”的“空”字意思有别,“一场空”的“空”字,是得不到的意思。
佛教所说的“空”,是对世间事物变化过程的描述,准确地讲,是万事万物最终要变化、要毁坏的意思,是对缘起法最本质的体证。佛教认为世上任何一种事物,都是由因缘和合而成,都是由各种条件和合而成,或其它事物变化而来,最后又变化为另外的事物。
扩展资料
佛学常见词汇:
【空】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世间看到的空它是空也不是空,空中有空,循环在循环。重复在重复,无空无空。
【求佛】是向内祈求,向自己的如来藏祈求。求佛的过程,实际上就是自身通过多闻熏习,如理作意,积资净障,降伏客尘烦恼,恢复清净自性,显发种种殊胜妙用的过程。
【佛像】是时时刻刻提醒我们,不要忘记佛陀的教诲,看到佛像,就联想到佛在经典里面对我们许许多多的教训。
【磕头】表示对佛的礼敬,向觉悟者学习,在觉悟者面前反省、忏悔自己的错误、罪过,是为了制伏傲慢心。
《心经》简单解释下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浅释觉心斋主敬著心经乃佛门经典之最短小者,然其义精深非可小视也。
余多年读诵略有所悟,非敢妄论佛语,惟以一愚之得发一言而利众,幸不以为不才,见着有所小补,余愿足矣。般若,犹言智慧也,然此非世俗之俗智小聪明,而是诸法实相智慧也。波罗蜜,犹言从此渡至彼岸也。多,为语气助词,无一定意义。经者,可作经纬法度解,一说原作契机契合之义,犹言契合诸佛之本意也。【原文】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浅释】此开篇论菩萨之于般若波罗蜜所应为也。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于以智慧法门广度众生之际甚深行持,纯一中道普度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也。照见五蕴皆空,即金刚经所谓,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此乃空有不二法,执空执有皆属偏执,而非中道。观一切有皆为假有,只是缘聚而生之有,待其缘散而自灭矣。然真空不碍假有,若谓假有为没有,则又入断灭相也。是故中道者非空有二边别有一中也,实为于空于有皆无所执。【原文】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浅释】舍利子,即是菩萨称呼舍利弗。众生追逐名闻利养时刻不休,心中妄想时刻不断,故众苦云集。经云八苦者,生苦,老苦,病苦,死苦,爱别离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阴炽盛苦。若得放弃世俗名闻利养,转求般若正智诸法实相,则苦自离而乐自在。色受想行识,即一切幻有之总谓。色者一切有形有色之物也;受者接受也;想者一切妄想也;行者一切行为及动作也;识者计较分别之意识也。此五者皆幻有,非为实有。有空不一不异,故色受想行识不异于空,亦即是空也。【原文】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知亦无得,以无所得故。【浅释】此篇实乃般若要义,切不可等闲视之,而此也绝非凡俗之聪慧所可能解。然般若乃佛法最重要之处,又不可不解。古德云:依文解义三世佛冤,离经一字便同魔说。故经之难解可知。诸法空相亦即诸法实相也,亦即绝待真空。此真空者,绝非和有相对那个空,若以为相对之空则落断灭相也。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都是说自性之中本来没有生灭,也没有有垢净之别,更不可增一毫亦不可减一毫。实即真心不动念时,则生灭垢净增减皆无所著矣。即经云:心有想念则成生死,心无想念即是涅槃之义也。空中无色受想行识,亦正是说假有之有非真实之有,只是缘聚假合也,缘散自灭而无有也。眼耳鼻舌身意是为六根也,色声香味触法是为六尘也。无此六根六尘,就是不著于此的意思。金刚经云:不取于相如如不动也。不取于相即外舍六尘而不著尘境也;如如不动即内舍六根而不起妄念也。能如此方可不著于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识界也。真心不动,于无明之有无、尽不尽也是毫无所著,以至生老病死全无所著矣,苦集灭道亦无著也。苦集灭道乃四谛也,依此四谛而发四愿。即,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大德云:佛说一切法,因众生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无知亦无得,就是说对于所知所得皆无所著也。亦即正因无所得,或说不著所得,而能无知无得也。此亦心不动念而得失无著矣。空有不一不异,实乃般若要义。古德云:不落断常两边,方为无执中道。断者即空边,常者即有边,而中道又绝非此两边之外别有一中道也。其义即指,心不动念,观一切皆无所执,虽无所执,而仍观照一切也。世俗常见,以为世界一切皆为实有;而断见者,以为一切皆无。般若正智则谓:一切有皆为因缘假合之假有,虽此有非真实之有,然毕竟于因缘假合之时而显示假有之相。然而对于空有之义,佛曰:宁执有如须弥山,勿执无如芥子许。执有者尚且可以明白因果善恶之报,而执空者误认为一切终是空,纵然是因果善恶亦没有了,那么作恶也就无所忌惮了,必致堕落无间地狱而没有出期,可不慎乎。【原文】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罣碍,无罣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浅释】古德云,诸佛以般若为师。可知般若法门之重要。菩提萨埵即大自在菩萨也。其依般若法故,心中无所挂碍,无所取著,无有惊恐疑怖,远离一切贪嗔痴慢计较分别,故达圆满不生不灭之境。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即无上正等正觉也。三世诸佛亦皆依般若法门而成最正觉也。【原文】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浅释】大神咒犹言此经咒神验之大也;大明咒犹言此经咒乃令人明白自性一如之理也;无上咒犹言此经咒乃最上之法也;无等等咒犹言须知般若正智实无平等与不平等之别也。般若正智能除众生一切苦自不待言也。苦乐两边,于其不动念时,亦是一不是二也。故除一切苦者,即从众生根本上除。我佛世尊有云,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只为妄想执著缠缚不能证得耳。故般若法门正为启众生之正智,去除一切妄想执著分别之念,则自性本具之正智自然现前,一切苦又何存焉。【原文】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浅释】历来教内外之人欲解咒意者颇多,然皆以失败告终。佛云解经不可著于文字相,而咒更无明确之义可解,皆因咒乃具多层深意,故不可浅解也。实则经咒之中,经即以解咒矣。此咒之义,前之经文所言即是。咒之音声亦有奇妙之功,亦具诸佛之护持威神之力。然过于执著其义,又必执有而失中道之义。故持咒者理应不执其义,而以一念清净而受持方得妙用矣。什么是天地法相
释义如下:
1、天地法相既是大自然所既有的一切现象,谓之相相乃为佛之法相所谓的相心之造故谓之色
2、心经云:观菩萨行深波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所谓的色和相为之心造,用现代语言去解释就是核心价值观,你所看到的做到的想到的,就是相天地法相就是指这个宇宙的一切自然现象。
关于本次心经舍利子是什么意思和《心经》简单解释下的问题分享到这里就结束了,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我们非常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