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新时代教育改革的核心目标,需从育人理念、课程体系、教师素养、协同机制及评价体系等多维度综合施策。以下是具体路径及实践策略:
一、构建全方位育人体系,强化思想引领
1.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建设
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内容衔接与形式创新,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融入教材、课堂及实践活动。例如,成都石室天府中学通过“幸福教育”项目,整合积极心理学与德育课程,培养学生乐观品质。教育部强调需加强党的创新理论研究,将理论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构建“大思政课”品牌。
2. 将德育融入全学科教学
打破“重智轻德”倾向,在各学科中渗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广西大学实施“立德树人堂堂讲”课程思政方案,要求所有课程挖掘思政元素,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统一。教育部亦提出修订课程方案,增强学科内容的时代性和思想性,如语文、历史等学科强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
二、完善协同育人机制,形成教育合力
1. 推进家校社深度合作
高校需突破“象牙塔”思维,通过家长会、开放日等活动增进家校沟通。招远市夏甸镇中学通过家庭教育讲座与美育实践联动,帮助家长理解青春期教育,并借助“绿书签”行动净化网络环境。需整合社会资源,如利用红色教育基地、科技创新平台等拓展实践育人空间。
2. 发挥教师队伍的核心作用
三、创新评价体系,破除“五唯”导向
1. 建立多元化评价标准
清华大学率先取消博士生论文硬性要求,改为考察创新成果质量,并通过等级制学业评价缓解学生分数焦虑,鼓励综合素质发展。浙江省教育厅提出完善“负面清单”机制,严控违背德育方向的行为,并通过增值评价关注学生成长过程。
2. 强化过程性与发展性评价
实施德智体美劳全要素评价,如将劳动教育、美育成效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教育部要求基础教育规范管理,严禁挤占德育、体育等课时,确保全面发展。
四、优化课程与教学改革,凸显实践育人
1. 开发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体系
教育部提出构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体系,明确各学段育人目标,修订课程标准以增强科学性和时代性。例如,将科技前沿成果融入教学内容,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强化实践育人功能
高校通过校企合作、志愿服务等增强学生社会责任感。指出教师“进社会”实践能深化国情认知,而成都石室天府中学通过野外素质拓展等活动培养积极心理品质。
五、加强政策保障与资源支撑
1. 顶层设计与制度保障
教育部《新时代立德树人工程》明确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强调党委领导下的系统设计,统筹资源配置。
2. 数字化赋能教育创新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覆盖超1.6亿用户,通过虚拟实训、数字孪生学校等技术打破教育资源壁垒,助力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
总结:立德树人的实现需以系统思维统筹教育各环节,通过思想铸魂、课程改革、协同育人、评价创新及资源整合,构建全员参与、全过程贯通、全方位覆盖的育人生态,最终培养出德才兼备、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