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口结构均衡发展的国家战略框架下,非法胎儿性别鉴定(简称“非医鉴”)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简称“选择性终止”)的“两非”行为,已成为威胁社会公平与性别平衡的顽固毒瘤。数据显示,我国出生人口性别比曾长期高于国际,而“两非”正是这一失衡现象的推手。近年来,随着《禁止非医学需要的胎儿性别鉴定和选择性别人工终止妊娠的规定》等法规的出台,打击“两非”行动逐步形成了法律震慑与社会治理的双重机制,但仍需通过系统性宣传深化公众认知,构建全民参与的治理格局。
一、法律体系:筑牢制度防线
我国对“两非”行为的法律规制呈现体系化特征。《人口与计划生育法》明确将“两非”定性为违法行为,最高可处违法所得五倍罚款并吊销执业资格;《母婴保健法》则着重规范医疗机构资质,要求实施医学需要的性别鉴定需经省级卫生部门审批。2025年国务院立法工作计划更将《禁止两非规定》的修订纳入重点,强化对新型违法手段(如跨境胎儿性别检测服务)的制约。
在司法实践中,处罚力度呈现阶梯化特征。对公立医疗机构涉案人员,除经济处罚外还可能面临公职撤销;对非法行医者则采取“零容忍”态度,最高可追究刑事责任。例如某省在专项行动中查处的地下B超诊所案件,不仅没收设备,还对组织者处以20万元罚款,形成显著震慑效应。这种“经济惩戒+资格剥夺+刑事追责”的三维惩处体系,为打击行动提供了刚性支撑。
二、工作机制:构建协同网络
跨部门联动机制是打击“两非”的核心抓手。深圳市通过“政法牵头、公安工商介入、卫生计生协调”模式,在2024年建立案件移送、证据互认等12项协作制度,使办案周期缩短40%。某地级市组建由纪委监委参与的专案组,在侦办某医院副院长参与的利益链案件时,同步启动行风整顿和医保资金审计,实现“一案多查”的治理效果。
技术防控体系正在发挥关键作用。部分地区推行B超设备“双人双锁”管理,操作日志实时上传监管平台;终止妊娠药物实行“处方溯源”制度,通过药品流通大数据识别异常采购行为。浙江省开发的“智慧卫监”系统,利用AI算法分析医疗机构诊疗数据,2024年自动预警可疑案例1327例,核实查处率达68%。这些技术创新使隐蔽违法行为无所遁形。
三、公众参与:激活社会力量
举报奖励制度显著提升治理效能。深圳实施的《举报奖励办法》将奖金提高至5000元,并建立“线索受理-属地核查-市级督办”三级响应机制,2024年通过群众举报破获案件占比达37%。山东省某县推行“网格化吹哨”机制,将村居计生专干纳入信息员队伍,通过孕情异常消失预警系统,两年内阻止选择性终止妊娠案例41起。
宣传教育正转向精准化传播。北京市制作系列情景短剧,通过外卖员餐箱、公交移动电视等渠道投放,覆盖流动人口密集区域;四川省开展“女童成长计划”,用生命教育课程改变“重男轻女”观念,试点地区出生性别比三年下降12个点。这些实践表明,文化浸润比强制约束更能触及观念深层。
四、典型案例:强化震慑效应
2024年广东省侦破的“跨境寄血验性别”案具有标杆意义。犯罪团伙通过社交平台招揽孕妇,将血样伪装成化妆品邮寄至境外检测机构,两年非法获利超2000万元。该案不仅促成《生物安全法》相关条款修订,更推动海关总署建立“特殊物品智能审图模型”,跨境包裹开检率提升至15%。这类新型案件的查处,倒逼监管手段持续升级。
对公职人员的从严处理体现治理决心。某三甲医院妇产科主任收受“中介费”出具虚假医学证明,最终被开除党籍、吊销执业证书并追究刑事责任。该案例纳入全国卫生系统警示教育教材后,同类案件发生率下降53%。通过“查处一案、警示一片”的涟漪效应,医疗从业者的红线意识显著增强。
五、未来方向:深化治理创新
区块链技术的应用或将突破现有监管瓶颈。设想建立孕妇电子健康档案链,产检信息、B超记录等数据上链存证,通过智能合约设定访问权限,防止关键信息篡改。泰国已试点“孕产数字护照”系统,使非法性别鉴定行为追溯准确率提升至92%,这为我国技术路径选择提供借鉴。
国际经验表明,经济扶持政策能从根本上消解“两非”动机。韩国“天使储蓄计划”为生女孩家庭提供更高教育补贴,使性别比在十年间回归正常;印度部分邦推行“女儿年金计划”,女童成年时可领取创业基金。我国可探索将生育补贴与性别脱钩,同时提高女性受教育、就业等方面的制度保障,构建性别友好的长效政策环境。
打击“两非”既是守护生命的底线之战,更是推进性别平等的文明工程。当法律利剑高悬、技术屏障筑牢、社会共识凝聚之时,我们终将构建起胎儿生命权保护的立体防线,为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未来研究可重点关注代际观念变迁对生育选择的影响机理,以及数字经济背景下违法行为的演化规律,从而推动治理策略从“末端惩戒”向“源头预防”深化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