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狡兔三窟”的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四》中的名篇《冯谖客孟尝君》(部分文献也作《冯驩客孟尝君》)。该篇详细记载了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的门客冯谖通过智谋为其谋划“三窟”的故事,成语由此演化而来。以下是具体解析:
一、原始文献与出处
1. 《战国策·齐策四》
>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今君有一窟,未得高枕而卧也。请为君复凿二窟。”
(译文:狡猾的兔子有三个洞穴,才能勉强保命;如今您只有一个安身之处,还不能高枕无忧。请允许我为您再开辟两个洞穴。)。
2. 《战国策》的编撰背景
二、典故内容简述
冯谖为孟尝君设计的“三窟”具体指:
1. 第一窟:薛地市义
2. 第二窟:游说梁国
3. 第三窟:立宗庙于薛
完成后,冯谖称:“三窟已就,君姑高枕为乐矣!”(三窟已成,您可高枕无忧了)。
三、主要人物
四、成语寓意与演变
1. 原始含义
2. 后世演变
五、相关文献与引用
| 作品 | 引用示例 | 说明 |
||-
| 《战国策·齐策四》 |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 成语直接出处 |
| 李白《送薛九被谗去鲁》 | “孟尝习狡兔,三窟赖冯谖” | 唐诗化用典故 |
| 蒲松龄《聊斋志异》 | “汝狡兔三窟,何归为?” | 反讽人性狡诈 |
“狡兔三窟”作为中国历史中的经典策略寓言,其生命力源于对人性与政治的深刻洞察。冯谖的智慧不仅成就了孟尝君的政治安全,更在文化长河中凝练为跨越时代的生存哲学。欲深入探究,可参阅《战国策》原文(推荐中华书局注本)或马王堆帛书《战国纵横家书》中相关记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