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利润现金比率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净利润
或等价表示为:
净利润现金比率 = 经营现金流量净额 ÷ 净利润
公式解析:
1. 分子: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指企业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入(如销售商品收款)减去现金流出(如支付供应商货款、薪酬等)后的净额,数据来源于现金流量表。
反映企业主营业务创造现金的能力。
2. 分母:净利润
即企业税后利润,是利润总额扣除所得税后的留存收益,数据来源于利润表。
按权责发生制核算,可能包含未实际收现的收入(如应收账款)。
指标意义与应用:
衡量盈利质量:
比率 > 1:表明净利润全部以现金形式实现,且额外收回了非现金成本(如折旧),盈利质量高。
比率 < 1:说明净利润中存在未实际收现的部分(如赊销收入),盈利质量较低,可能面临现金流压力。
连续 > 100%:预示企业销售回款快、产品供不应求,资金周转健康。
风险预警:
若净利润高但比率持续偏低(如 <0.5),需警惕应收账款堆积或利润虚增,可能引发偿债危机。
注意事项:
1. 数据来源:
分子取自现金流量表(直接法或间接法调节结果);
分母为合并利润表中的“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或“净利润”。
2. 局限性:
需结合行业特点(如重资产企业因折旧高,比率可能 >1);
短期波动需排除非经常性损益影响(如资产处置收益)。
3. 关联分析:
可延伸计算“现金流量比率”(经营现金流净额/流动负债)评估短期偿债能力;
与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结合,诊断营运效率。
示例计算:
若某公司年报显示:
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 = 1200万元
净利润 = 1000万元
则 净利润现金比率 = 1200 / 1000 = 1.2(或 120%),表明每1元净利润对应1.2元现金支撑,盈利质量优异。
> 实务提示:根据IFRS 18新规(2027年生效),间接法编制现金流量表时需以“经营利润”为起点调节,该比率计算逻辑不变,但披露将更标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