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师的思想政治表现考核是教师评价体系的核心内容,直接关系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任务。根据国家政策文件及地方实践方案,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维度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一、思想政治表现的核心评价维度
1. 政治立场与方向
政治忠诚:是否坚定拥护中国的领导,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言行规范:在教育教学、网络平台等场合是否维护党中央权威,无损害国家利益、违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言行。
2. 政治理论学习与实践
理论学习:是否按要求参与政治学习(如“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教职工政治学习),提升理论素养。
实践融入:是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3. 课堂政治纪律与育人导向
课堂纪律:是否遵守教学纪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思想政治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德育实效:是否通过课程内容、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法治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4. 政治素养与社会责任
法治意识:是否遵守法律法规,无违法违纪行为(如酒驾、、非法集会等)。
社会形象:是否在公共场合和网络空间传播正能量,抵制错误观点和不良信息。
二、评价方式与流程
1. 多元主体评价机制
教师自评(占比10%):对照标准自我检视。
同行互评(占比10%):教研组内互相评议。
学校评价(占比20%-30%):结合日常表现、家长反馈、信访记录等综合评定。
学生/家长评价(占比30%-50%):通过问卷、座谈等形式反馈教师言行。
2. 关键行为负面清单
实行“一票否决”情形:
传播违法、有害观点;
参与邪教、封建迷信活动;
存在猥亵、虐待学生等严重师德失范行为。
三、评价结果的应用
1. 考核等次与奖惩
等次划分:90分以上“优秀”,60分以下“不合格”。
结果联动:
思想政治表现“不合格”者,年度考核不得合格,并面临岗位调整或解聘;
“优秀”者在职称评聘、评优评先中优先考虑。
2. 档案管理与长期跟踪
建立师德档案,记录政治荣誉、负面行为等,纳入全国教师管理信息系统。
对存在问题的教师进行警示谈话、限期整改,严重者清除出教师队伍。
四、实施建议
1. 细化校本标准:各校可结合《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制定负面清单,例如将“转发不当言论”“课堂敷衍应付”等纳入扣分项。
2. 强化过程性评价:通过听课、学生访谈、教案检查等方式动态监督,避免年终突击考核。
3. 注重教育导向:对基本合格教师提供培训资源(如思政专题研修),促进其政治素养提升。
> ?? 政策依据:
教育部《新时代中小学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2018)
《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2020)
地方实践方案(如酉阳自治县师德考核标准)
教师思想政治表现的评价需兼顾“底线约束”与“价值引领”,既严惩失范行为,也激励教师成为学生政治信仰的引路人。建议学校结合上述框架,制定具体、可操作的考核表,并公开流程以确保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