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至2025年仲夏,96岁高龄的于漪先生依然精神矍铄,其名字早已与中国语文教育的改革进程紧密相连。从1951年踏上讲台至今,七十余载春秋里,这位“人民教育家”以“生命与使命同行”的赤诚,诠释了教育者跨越时代的生命力。她的年龄不仅是岁月的刻度,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基础教育发展史,见证了从“教文育人”理念的萌芽到教育家精神体系化构建的全过程。
一、教育信仰的世纪坚守
于漪的教育生命始于民族危难之际。1929年出生于江苏镇江的她,童年历经战火流离,辗转四校完成中学学业。“一切为民族”的校训深植其心,成为她终生践行的精神基因。在复旦大学求学期间,方令孺、曹孚等学者以渊博学识与家国情怀,为她树立了“大先生”的标杆。这种信仰具化为“树中华教师魂,立民族教育根”的使命——她曾动情坦言:“一个肩膀挑着学生的现在,一个肩膀挑着祖国的未来。”
对母语文化的深刻认同是其信仰的根基。她视语文为民族精神载体,早年手不释卷研读《千家诗》,追随鲁迅书单通读《世说新语》,更沉浸于杜甫、辛弃疾的家国诗篇。在《弘扬人文,改革弊端》等文中,她强调语文教学需唤醒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血肉亲情”。这种文化自觉使她在90年代力主语文的“人文性”,最终推动其写入国家课程标准,重塑了语文教育的灵魂。
二、改革实践的永不停歇
96载人生中,于漪有67年奋战在教改前沿。30岁从历史教师转教语文时,她每晚九点后自学语法修辞,立誓“不抄参考书”,将每堂课打磨成艺术。1977年电视直播课《海燕》轰动上海,万人空巷;此后累计开设近2000节公开课,50余节被奉为教改标志性课例。其课堂拒绝重复,即使同一篇目也重构设计,因她坚信:“每节课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生命的质量。”
面对时代命题,她始终敏锐回应。80年代主政上海市第二师范学校时,力推“两代师表一起抓”,整顿涣散校风;新世纪参与制定《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构建以国家意识、文化认同为核心的育人体系。针对功利化教育,她疾呼“教在今天,想在明天”,提出“三个制高点”战略:立足时代前沿、国家战略需求、国际竞争视野,为教育注入前瞻性。
三、师道传承的薪火长明
于漪的讲台生涯虽逾古稀,但其育人事业通过“播种机制”持续扩张。她首创三级带教网络:师徒结对、教研组共培、校长负责制,构建了教师成长的生态系统。从80年代至今,亲手培养三代特级教师,带教百余位青年骨干。程红兵、谭轶斌等名师的涌现,印证了她“甘为铺路石”的誓言。
近年虽鲐背之年,仍通过著书、讲座滋养后学。2024年揭幕的“人民教育家于漪图书角”陈列其700万字手稿著作,《点亮生命灯火》《于漪全集》等成为教师案头经典。2025年交大附中语文组观摩纪录片《大先生》后,青年教师蔡雨晨感慨:“于老师用一生诠释‘一辈子学做教师’的真谛。”这种跨越代际的感召力,正是教育家精神的生命力。
四、思想长新的精神源泉
于漪的学术生命力源于与时俱进的开放思维。当学生沉迷周杰伦时,她主动研究流行文化,反思“教师想的与学生想的距离”。在《教育的姿态》中,她强调教育需“目中有人”,主张以“双重奏”平衡理想信念与现实关切——教师既要心怀“月亮”(教育理想),也要理解“便士”(现实需求)。
其思想体系更在批判中完善。面对西方教育理论冲击,她坚持“中国教育要有自己的话语权”,在《现代教师学概论》中构建本土教师发展理论。94岁获评“最美奋斗者”时,她重申教育需“植爱国主义的根,植民族精神的根”,为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自信筑牢根基。
七十四载从教路,九十六年家国心。于漪用跨越世纪的教育实践证明:教育者的年龄绝非能力的边界,而是思想厚度的标尺。她以“永不停歇的课堂革命”推动语文教育人文转向,以“代际传承的带教机制”破解教师成长难题,更以“文化自觉的学术坚守”树起本土教育理论旗帜。其生命轨迹揭示:教育家精神的核心,在于将个体生命融入国家教育事业的永恒追求。
未来研究可深入探索两个维度:其一,于漪教育思想与人工智能时代的适配性,如人文性与技术赋能如何融合;其二,“于漪范式”的国际化传播路径,探究中国教育智慧对全球教育治理的贡献。正如杨浦高级中学所铭刻的箴言——“她挺起了中国教师的脊梁”,这位世纪教育家的生命灯火,仍将照亮教育现代化的漫长征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