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今日国际原油最新价格走势的问题,以及和石油大跌,化工价格怎么有些还在涨呢?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接下来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下周原油市场会如何?
下周原油市场下跌的压力大一些。
首先,欧佩克+会议和G20能源部长会议成果地低于预期,这对上涨造成了很大压力。在会议前,价格从低点连续反弹,表明对会议充满期待。在成果不及预期的情况下,人气受到打压。
其次,需求持续恶化。从统计数字看,4月需求将下降每天2000到2500万桶,在疫情没有明显好转的情况下,国外需求很难快速提升。而现在供应最多减少每天1000万桶,供大于求仍旧持续。
最后,从技术形态看,原油还是处于下跌趋势下的反弹走势,现在利空出现,走势不乐观。
综合这三点,下周原油受压下跌的概率大。
国际原油价格持续攀升,国内油价会跟进上涨吗?大家怎么看?
首先,我们在观察到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上涨的同时,也需要了解它的背景和驱动因素是什么。是短期波动?还是中长期趋势?
众所周知,近期以来,美国和伊朗的关系急剧恶化。由于美国人的无人机在伊拉克巴格达机场击杀了伊朗政权的第三号人物苏莱曼尼将军,伊朗也誓言报复,双方关系近乎走向不共戴天。
而伊朗是重要的石油生产国,所在地中东地区更是世界最大的石油产区。美伊关系恶化甚至有走向战争的可能,使得世界担忧中东地区石油的产出降低,通道受阻,因而短期推升了油价。
然而,事实上在全球经济持续放缓的背景下,世界工业对于原油的需求也在同步萎缩。同时,除了中东、俄罗斯及中亚、北非、北欧等传统原油产区外,北美主要是美国的原油产出也在大幅增长,美国甚至成为石油纯出口国。需求下降而供给增加,世界面临的不是原油短缺,而是供过于求。这也是原油价格长期以来较为低迷的原因。
美伊冲突的事件刺激驱动油价走高,但预计影响很难长期持续。美伊的低烈度冲突可能长期存在,而走向全面战争的概率较小。对中东原油生产与输出的影响不至于太大,而供过于求的局面依然存在,所以原油价格上涨难以长期持续。
当然,如果美伊爆发全面战争甚至有更多国家卷入,那就成石油危机了,这是小概率事件。
我国是世界最大的石油进口国,原油对外依赖度超过七成,国际原油价格波动和国内油价高度相关。虽然有税费之类的调节措施,但依然免不了国内油价跟随国际油价波动。国际油价大幅上涨,国内必然跟随上涨。大白话说财经,我是断断断水刀。欢迎留言交流切磋。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涉版权提示即删。
原油减产协议已经达成,国际油价将何去何从?
沙俄美的石油三国互杀还在僵持阶段,但是在他们之间分出胜负之前,可能欧洲经济危机就要爆发,本次石油危机看表面好像是俄罗斯和沙特两国互撕,但其实本质则是遏止美国这个新杀出来的竞争者,希望通过价格战把美国新兴的页岩油企业逐出能源市场。
沙俄两国打的是太极八卦以柔克刚,美国则是太祖长拳直来直去,你降价增产我就放水发债,你用七伤拳跟我玩以本伤人,我就直接用成本5美分一张的百元大钞直接支持本国的页岩油企业,谁让国际石油结算货币美元的铸币权掌握在我手里呢?几个回合下来双方你来我往斗的来去自如,一时间不分胜负。那边欧洲却很无辜的躺着中枪。
欧洲经济已经处在衰退之中作为欧洲经济的领头羊德国,2019年的GDP增速只有0.6%,而德国的代表性产业之一汽车行业也在面临需求下滑的危机,德国汽车的第一大消费市场中国正在经历着新车销售量增速下降。
而法国、英国、意大利等几个欧洲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速都在1%上下,持续增长压力非常大。北欧部分国家如丹麦挪威,非常依赖石油出口,荷兰的皇家壳牌是全球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所以油价波动同样影响欧洲。
在过去我们理解中的“23个全球发达国家”欧洲占据了三分之二,但现在看来,这些国家几乎都陷入了经济增长降速的泥潭中。
继经济衰退问题之后,欧洲债务问题在这种环境中可能集中爆发
欧债问题已经连续多年成为全球经济的老大难问题,之所以很多人不知道是因为美债问题实在是更耀眼。因为增速下降,同时要保障就业率问题,持续的刺激导致欧洲整体负债累累。
我们以意大利为例,意大利的经济规模只有2万亿美元,但是债务累计接近2.5万亿美金,以相当于中国七分之一的GDP体量,背负了中国一半的债务。
随着疫情扩散导致需求减少、产业停摆、工人失业,作为欧洲的前几大经济体,一旦意大利出问题,意味着欧洲将出现连锁反应。
意大利一旦债务出问题,欧洲的银行和保险就得出问题,那意味着欧元就得出问题,甚至可能欧洲区域内会出现连续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都说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欧洲的经济和债务问题走到今天,欧洲的体制与文化问题也难辞其咎。即使疫情已经严重到了当前这个地步,很多欧洲的居民还是和过去一样自由散漫。散漫到什么程度呢?我讲个我上学时候的故事来形容。
疫情失控,反过来又加剧对经济的负面影响,进一步放大欧洲的经济问题。于是疫情冲击之下的欧洲经济,加上石油危机得影响,反而很可能最先倒下的那个倒霉蛋。
欧洲空客公司的情况就是欧洲企业当下的一个缩影:当地时间4月8日,空客宣布将主要机型的产能下调近1/3,以适应新冠肺炎疫情下的市场环境。空客是欧洲最大的飞机制造商,平均每月可生产各种型号的飞机70余架,受疫情影响减产后,最惨的A330系列下调到每月排产2架。
很多公司减产的同时,医疗物资却在短缺。在巨大的压力下,欧洲开始争抢各类医疗物资。包括截停、扣压、取消出口等各类手段。最惨烈的是瑞士,由于没有加入欧盟,瑞士的防疫物资不能从欧盟调拨,只能自己采购,然而……采购的物资过境法国和德国的时候不约而同的又被先后扣留了。身为多个不同国家的欧盟成员们,本该同心协力,共度时难,可惜,在重压和恐慌之下,再没机会也没心思去统一布局了。
在病毒的威胁下,他们都选择了各人自扫门前雪,各凭本事讨生活!病毒扫荡之后,欧盟是否还会是昨天的那个欧盟?
纵观人类历史上的经济周期,都是不停的在萌芽、发展、巅峰、衰退、幻灭的循环中无尽的轮回。经济危机、全球性灾难、战争都是导致旧有经济格局重新洗牌的契机。拉长到更长的周期,其实每一次危机,都是对我们能力进化的考验,都是一次又一次的自然选择。
石油大跌,化工价格怎么有些还在涨呢?
价格与时间有些关系,商品的生产过程不是一日的事。
另外这也同国内所存储货源量与须求量有关。
长期来看,原油和天然气价格是正相关吗?
由于油气的替代关系,不可否认油价的长周期变化对气价存在着间接影响。但是从直接联系看,世界各地区天然气定价机制存在显著差异,仅部分地区气价与油价存在直接关联,并且气价与油价脱钩已逐渐成为世界天然气贸易定价的新趋势。参考国际天然气联盟2013年发布的全球天然气批发价格调查结果,主要包括三大类定价方式:第一类,在北美和部分欧洲等地区,气价完全由市场竞争形成,与油价无直接关系,该部分天然气占全球天然气总消费量比例约40%,居首位。第二类,采用管制定价(基于服务成本、社会政治成本或低于成本价格)的天然气占比约35%,主要存在于俄罗斯、中东和非洲等地区,这部分气价与油价也无关。第三类,在欧洲以及亚太的部分地区,气价与竞争性燃料价格挂钩(如石油、柴油或燃料油),从而形成与油价挂钩的关系,占全球天然气总消费量比例约20%。若加上中国近两年非居民用气定价过渡为与替代能源挂钩,这一比例应修正为21%左右。不同定价方式中,与油价挂钩的气价是市场竞争定价的两倍。近年来由于需求平稳,进口来源日益多元化,欧洲和亚太部分地区正逐步由与油价挂钩转向市场竞争定价。预计未来气价与油价挂钩的贸易量将呈总体下降趋势,有效缓解亚太地区溢价严重的现象。
我国当前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以及与国际油价关系比较复杂,供应侧(出厂价或边境价)与消费侧(门站价)的定价机制完全不同,前者与油价无直接关系,后者与油价挂钩,整体来看仍是以政策指导为主的价格形成体系。
首先来看供应侧,目前我国天然气来源为国产天然气、进口LNG、进口管道气,定价机制呈三足鼎立之态。国产天然气基于成本加成原则定价,根据国家发改委《关于提高国产陆上天然气出厂价格基准价格的通知》(发改电[2010]211号),国产气供工业的出厂价为1.2~1.6元/方,加上国家规定的管输费,以及配送等其他环节0.5~0.7元/方的合理费用,至上海门站的成本价约为2.4~3.0元/方。进口气多为长期协议价格,价格随油价波动变化幅度较小,其中进口LNG合同价格仅在一定程度上与原油价格(日本LNG定价公式)挂钩;进口管道气一部分采用双边垄断的政府谈判价,一部分采用与油价挂钩。根据《关于调整进口天然气税收优惠政策有关问题的通知》(财关税[2014]67号),结合2011年至2014年海关数据分析,天然气进口完税价格波动幅度不大。其中,进口管道气完税(含进口增值税扣除倒挂补贴、外贸手续和银行财务费等,下同)后输送至上海门站的成本价约为3~3.6元/方;LNG进口价格明显呈两极分化,以2014年为例,早期签约项目进口完税价折每立方米1.5~2.3元/方,近期签约项目进口完税价折每立方米3.6~4.4元/方。上述三种来源的天然气价格都没有与油价直接挂钩。
其次来看消费侧。我国天然气门站价执行市场净回值法的政府指导价,即中心市场的可替代能源比价倒扣管输费作为地区门站价,实行最高上限价格管理,该上限指导价与油价关系紧密。该政策自2013年6月出台,通过三步调整于2015年4月1日到位,即最新发布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理顺非居民用天然气价格的通知》(发改价格[2015]351号)。届时,存量增量气价双轨合一,非居民气最高门站价格将与计算期内的液化石油气和燃料油价格挂钩,并定期调整。根据定价计算公式,结合2009至2014年我国海关液化石油气和燃料油价格以及相应的国际原油价格和美元汇率,按照线性关系进行简单拟合,得出上海市场最高门站价与国际油价的关系为:上海市场最高门站价格(元/方)=0.0245×布伦特原油价格(美元/桶)+0.6829,相关系数为r=0.92。取2014年下半年平均国际油价89.2美元/桶,则可算出上海市场最高门站价为2.87元/方,与351号文给出的并轨后上海地区最高门站价2.88元/方基本一致。
综上分析,为了简化表达我国气价与油价的关系,现将供应侧(出厂价或边境价)与消费侧(门站价)的定价绘于一张图内,均以国际油价为横坐标。则供应侧气价存在几个固定区间短期几乎不随油价波动,长期呈正相关变化趋势,而消费侧气价与油价线性正相关。
按照我国天然气发展政策,进口天然气、非常规天然气将是供应增长的主要力量,均属于较高价格货源。若以3.0~4.0元/方作为门站价倒推,需要油价高达95~135美元/桶才能够支撑。可见,当前我国以政策指导为主的天然气价格形成机制,是考虑社会承受能力的,保护了消费、抑制了多元化供应。从短期来看,天然气价格更加紧密地跟随大宗能源价格波动。长远来看,这只是半市场化的过渡方案,最终目标是建立有效的竞争性市场,天然气价格由市场供需关系决定,有利于推进创新、优化市场、增加供给。
过去十年,我国天然气消费快速增长,得益于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储运设施不断完善和长期的价格优势。中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最近发布的《我国天然气发展面临的不确定因素》显示,2014年我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为1800亿立方米,同比增长7.4%,对外依存度达32.2%。这是近十年来我国天然气消费增速首次降至10%以内。随着国家经济增速的放缓和天然气价格水平的提高,支持天然气快速发展的基本因素已经转变,生态环境保护和能源结构优化将取代资源和价格成为未来推动我国天然气需求增长的最主要驱动力量。特别是在全球天然气市场供需宽松、亚太市场LNG价格回落的环境下,国家必将加大液化天然气和管道天然气进口力度。长期来看,作为公共能源产品,充分竞争市场将使天然气达到合理利润高下的均衡价格,譬如电价的模式。
今日国际原油最新价格走势和石油大跌,化工价格怎么有些还在涨呢?的问题分享结束啦,以上的文章解决了您的问题吗?欢迎您下次再来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