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是其智弗若与”出自《孟子·告子上》的《学弈》,是先秦哲学典籍中的经典问句。这句话不仅承载着孟子对学习态度的深刻思考,其句末虚词“与”的读音争议更成为文言语言学研究的焦点。作为古文中的高频虚词,“与”的读音往往因语境与功能不同而变化,而此句中的“与”究竟是读作“yú”还是“yǔ”,涉及文字学、音韵学及语法功能的多重考量。本文将从多角度剖析这一问题,结合历史文献与现代研究,力求还原其本真面目。
一、文字学视角:通假与字形演变
“与”在古汉语中常作为通假字使用。在《学弈》的语境中,“与”实为“欤”的借字。“欤”是典型的句末疑问语气词,本义表达疑问或感叹,常见于先秦典籍。例如《论语》中的“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句末的“欤”即承担疑问功能。
从字形演变看,“欤”在篆书中为形声字,从“欠”(表语气)、“与”声,后逐渐简化为“与”。这种通假现象在先秦文献中尤为普遍,如《史记》中“子非三闾大夫欤”亦以“欤”表疑问。“为是其智弗若与”中的“与”应视为“欤”的借字,其读音自然从“欤”(yú),而非现代汉语中的“与”(yǔ)。
二、历史文献依据:注疏与权威解读
历代学者对“与”的读音早有辨析。清代学者焦循在《孟子正义》中指出:“与,音余,句末语助。”这一观点明确将“与”归为疑问语气词,并标注其读音为“yú”。宋代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亦强调,“与”在此处“犹‘欤’也,反问之辞”,进一步佐证了其读音与功能的对应关系。
现代研究中,网页要求多支持这一结论。例如指出,“与”通“谓”,但更准确的应为“欤”,读四声的观点存在误读;则直接对比《论语》《孟子》的句末用例,强调“与”在此处读“yú”符合先秦语法习惯。反观虽标注拼音为“yǔ”,但其译文仍将“与”译为“吗”,可见其实际功能与读音存在矛盾,可能为排版或标注疏忽所致。
三、语法功能分析:疑问句式的结构特征
从句子结构看,“为是其智弗若与”是典型的反问句式,其核心功能在于通过疑问形式强化否定含义。此类句式在先秦文献中多由“乎”“耶”“欤”等语气词结尾,如“仁者,其言也讱乎?”(《论语·颜渊》)、“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春秋》)。
“与”在此处的语法角色与“欤”完全一致。的《二子學弈》注疏明确指出:“与,通‘欤’,疑问语气词,相当于‘吗’。”若将其读作“yǔ”,则与“与”作为连词或介词的常用功能(如“与人善言”)相冲突,导致句意混乱。4引用古诗文网的分析,强调该句的疑问性质需通过语气词体现,进一步证明“yú”为正确读音。
四、教学与实践启示:读音规范的重要性
在文言文教学中,虚词读音的准确性直接影响学生对文意的理解。当前教材中,部分版本对“与”的标注存在分歧,如5将拼音标注为“yǔ”,易使学生误将其视为实词。对此,教师需结合历史注疏与语法功能,明确“与”在此处的虚词属性,并纠正读音偏差。
3提出的文言文翻译原则强调“抓住关键虚词”,而“与”的读音辨析正是这一原则的典型应用。建议未来教材修订时,统一参照《古代汉语词典》及权威注疏,标注“yú”音,并在注释中说明其通假关系,以促进教学标准化。
总结与展望
“为是其智弗若与”中“与”的读音问题,本质上是文字通假、语法功能与历史注疏的综合体现。通过文字学考辨、文献对比及语法分析,可以明确其应读作“yú”,功能为句末疑问语气词。这一结论不仅有助于还原孟子的语言逻辑,也对文言文教学与古籍整理具有指导意义。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拓展至其他先秦文献中“与”的用例,系统梳理其通假规律;建议教育部门加强教材中虚词读音的规范性审查,避免因一字之误影响学生对经典的解读。唯有如此,方能实现传统文化的精准传承与创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