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月18日,冬风拂过南湖之畔,嘉兴大学梁林校区剧场内,“嘉兴大学”四个金字的揭幕,宣告了这所百年学府的崭新身份。教育部函件(教发函〔2023〕149号)的正式批复,不仅终结了嘉兴市555万人民对本土“大学梦”的漫长等待,更标志着学校从“学院”向应用型综合性大学的战略转型——以25000人规模为基,以本科教育为主体、研究生培养为延伸,嘉兴高等教育自此翻开新章。
战略转型:更名背后的发展逻辑
名称之变,本质是办学定位的升维。教育部批复文件明确要求嘉兴大学“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和产教深度融合”,这一表述与同期更名的浙江科技大学“科教融汇”的定位形成差异化布局。更名非终点,而是系统性提升的起点:2018年嘉兴市委成立由市委书记、市长双组长的创大工作领导小组,投入9亿元专项经费,通过“三步走”战略(2021年更名、2035年成全国应用型示范大学、2050年跻身世界知名高校),将地方发展需求与高校使命深度绑定。
政策与资源协同驱动升级。浙江省将嘉兴大学纳入“415X”先进制造产业集群支撑计划,通过提高生均拨款系数、优化专业集群适配性,推动学校与区域经济联动。更名后,学校获北京理工大学、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合作支持,院士领衔的发展战略委员会同步成立,为学科建设和科研创新注入高阶资源。
学科重塑:从单点突破到交叉融合
基础学科与新兴领域的双向发力。更名前夕,嘉兴学院已构建七大省级一流学科,化学、工程学、材料科学、临床医学四大领域跻身ESI全球前1%。更名后,学校加速布局智能装备产业学院,与浙江亚特电器、合众新能源等企业共建产学研平台,推动光伏技术(如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中试线)、时尚产业数字化等领域的应用转化。
医学板块成为突破引擎。2019年嘉兴市第一医院划转为直属附属医院,奠定了临床医学学科基石。更名后,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等平台,进一步强化医学教育与地方健康服务的衔接。周清河副院长直言:“更名后引进高层次人才更便利,将加速嘉兴医疗水平提升。”
人才引力:从本土化到国际化
更名显著提升人才虹吸效应。校方调研显示,38%的毕业生选择留嘉就业,但高层次人才占比亟待提高。教育部函件特别强调“加强高层次人才队伍建设”,区别于浙江科技大学“引进与培养并重”的表述,反映嘉兴大学更侧重现有人才体系的升级。揭牌当日,多位院士受聘为战略委员会委员,为材料科学、智能制造等领域提供智力支持。
国际化办学与区域服务并重。学校依托中澳先进材料与制造研究院、G60科创走廊产业创新研究院,搭建国际科研合作网络。通过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共同富裕研究院等平台,深化政策研究与区域协同,呼应浙江省“人才强校”与“创新驱动”的双重要求。
城市共生:从资源输送到创新联动
人才链与产业链的深度耦合。嘉兴市首位战略是融入长三角一体化,需大批应用型人才支撑。嘉兴大学40年来累计培养10万毕业生,75%扎根长三角。更名后,企业合作意愿显著增强——亚特电器人力资源总监吴咸健表示:“更名带来人才引进资源和培养方式的扩容。” 智能装备产业学院入选省级重点支持现代产业学院,标志着校企协同从“订单培养”升级为“技术共研”。
文化认同与红色基因的双向赋能。作为南湖畔红船旁的大学,嘉兴大学拥有教育部思政课教师研修基地、红船精神研究中心等平台。市文联主席姚建新期待其助力“中国书画看嘉兴”品牌建设,市委宣传部则呼吁深化伟大建党精神研究。更名后的文化使命,是将红色基因转化为学术资源与育人动能,塑造“城市精神高地”。
挑战与未来:更名后的二次长征
内涵建设亟待突破。更名虽是品牌跃升,但教育界警示需“换汤也换药”。嘉兴大学在高层次人才数量(对比浙江科技大学“引进与培养”并重策略)、国家级科研奖项、博士点布局上仍有差距。市委常委会提出“重整行装再出发”,要求强化医学类学科主体地位、推进科产教融合,凸显补短板决心。
分类竞争中的特色化生存。面对职业本科院校扩张(2025年杭州、宁波新设两所职业技术大学),以及浙江科技大学“科教融汇”的先导探索,嘉兴大学需坚守“应用型综合性”定位。卢新波书记提出“三步走”目标,未来需以智能装备、光伏技术、共同富裕研究为支点,打造不可替代的“嘉兴范式”。
更名是里程碑,更是发令枪
嘉兴大学的诞生,是百年文脉(1914年浙江经济高等专科学校)与城市雄心碰撞的结晶。它承载着破解区域人才短缺、赋能长三角一体化的使命,也面临着从“规模扩张”到“质量攻坚”的转型压力。当校门石刻焕新之际,其真正价值在于能否以“学科-产业-文化”三螺旋模式,重塑城市与大学的共生逻辑。如校友张占魁所言,“方正为人,勤慎治学”的精神,需在“大学”之名下升华为创新胆识与本土情怀——唯有如此,方能在高校林立的时代,让“嘉兴”二字成为真正的金字招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