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是指引人生方向的明灯,信念是支撑奋斗前行的基石。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深刻指出:“新时代中国青年要担当时代责任。时代呼唤担当,民族振兴是青年的责任”[[]]。这一论述揭示了理想信念与历史使命的内在统一性。回溯百年历程,五四先驱们正是以“青春之我,创建青春之国家”的信仰冲破黑暗;今日青年更需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为舵,以民族复兴梦想为帆。正如爱因斯坦所言:“照亮道路并给予勇气的理想,是善、美和真”[[53]],而新时代青年的理想坐标,应深植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与共产主义远大目标之中。
当前部分青年面临物质丰富与精神迷茫的悖论。实证研究表明,约61.1%的青年对我国生态环境评价较低,仅20.8%认为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反映出认知偏差与信心不足[[3]]。破解此困局需强化历史纵深视野:从延安窑洞中研读《资本论》的青年习近平,到红旗渠悬崖凿壁的“青年突击队”[[3]],无不印证着“理想信念是精神之钙”的真理。青年当在学思践悟中筑牢信仰——通过“四史”学习把握历史规律,透过中西比较坚定制度自信,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现代化的宏图伟业。
锤炼过硬本领,勇立创新潮头
梦想需以能力为翼,担当需以本领筑基。核心素养研究表明,当代大学生在“知识结构与学习能力”维度得分最低(均值仅3.338),仅38.6%具备信息整合与学术资源运用能力[[3]]。这种能力短板与时代要求形成尖锐矛盾:中国式现代化需要青年突破“卡脖子”技术,数字化转型要求青年掌握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质生产力工具。正如天舟青年研发团队在航天领域的突破所证实的,创新创造是青年群体的天然特质[[3]]。
本领锤炼需贯穿“知行合一”的双重维度。在认知层面,要打破专业壁垒,建立“厚基础-宽领域-前沿化”知识体系,尤其加强批判性思维与跨学科整合能力培养[[3]]。在实践维度,需发扬“自找苦吃”精神:从返乡硕士魏巧用科技重塑农业生产[[3]],到“罗阳青年突击队”37万人次参与高端装备研发[[3]],彰显了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实践伟力。教育部“三全育人”体系正推动构建“课堂-实验室-产业基地”三级能力培养链,为青年提供“实战练兵场”[[3]]。
担当复兴重任,书写青春答卷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青年肩负着代际更替的历史使命。马克思指出:“历史不外是各个世代的依次交替”[[3]],当代青年恰处于“两个一百年”交汇点,既要承接先辈遗志,更要开创全新环境。这种担当体现在三个维度:在社会发展层面,需破解区域不平衡问题,如深入凉山彝区等欠发达地域开展教育帮扶、产业孵化[[53]];在国家安全领域,要筑牢意识形态防线,抵制历史虚无主义对红色基因的解构[[3]];在文明演进进程中,需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使敦煌数字复原、非遗活化等成为文化自信新载体。
担当精神需转化为躬身力行的实践。北京冬奥会上的快递员刘阔、穿梭街巷的外卖骑手[[3]],诠释了平凡岗位中的不凡坚守。调查显示,78.3%青年愿将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49]],但需警惕“宏大叙事”与“具体行动”的脱节。青年当从“微担当”做起:参与社区治理、践行低碳生活、恪守学术诚信,在解决“小问题”中培育“大情怀”。正如总书记叮嘱:“只有为人民奉献的青春,才会留下充实、温暖、无悔的回忆”[[3]]。
践行核心价值,引领时代新风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社会共识的“最大公约数”。高校思政教育研究证实,青年价值观形成呈现“认知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的递进规律[[2]]。当前部分青年存在“价值空心化”倾向:功利主义消解奉献精神,个人主义冲击集体观念。破解之道在于构建“三位一体”培育模式:以文化浸润滋养价值根基,将“仁爱守信”等传统美德融入现代语境;以实践养成转化价值认知,通过志愿服务、基层调研感知社会脉动;以制度保障强化价值取向,完善诚信档案、公益积分等激励体系[[4]]。
价值践行需把握“破立结合”的辩证法。既要破除“精致利己主义”“娱乐至死”等思潮侵蚀,更需树立“青年榜样坐标系”:从“用生命叩响航母甲板”的罗阳[[3]],到“把生命献给脱贫事业”的黄文秀,模范事迹彰显着价值选择的高度。研究显示,90.1%青年高度认同国家发展道路[[3]],但需推动认同从情感向行动转化。高校正探索“课程思政+社会实践+网络育人”融合路径,使教室里的价值理论转化为抗疫志愿服务中的防护服、乡村振兴路上的足迹[[2]]。
拓展全球视野,彰显文明担当
在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的背景下,青年肩负着文明互鉴的使命。教育部“锚定中国教育全球坐标”战略强调,青年需具备“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与跨文化沟通能力[[3]]。这要求突破双重认知局限:既需摒弃“西方中心主义”迷思,警惕“现代化=西方化”的叙事陷阱;又要避免狭隘民族主义,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了人类文明新形态[[3]]。实证研究表明,具备国际经历的青少年代际更替。
青年当成为文明对话的“摆渡者”。通过“数字敦煌”让文物全球共享,依托孔子学院传播语言之美,借助“一带一路”倡议推动技术标准输出[[3]]。更要直面全球性挑战:在气候变化领域参与碳核算研究,在公共卫生治理中贡献中国智慧。正如联合国报告所示,中国对全球减贫贡献率超70%[[3]],未来需要青年在国际组织、标准制定、科技合作等舞台传递负责任大国青年的声音。
在复兴征程中铸就青春丰碑
当代大学生的时代使命,是理想信念、能力素养、价值践行与全球责任的辩证统一。历史的接力棒已传递至新时代青年手中,需以“三个务必”砥砺前行:务必筑牢精神根基,在学思践悟中校准人生坐标;务必磨砺创新利剑,使“卡脖子清单”转化为“攻关路线图”;务必深耕价值沃土,让个人奋斗与国家需要同频共振。
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索:数字时代青年使命内涵的动态演进规律,代际更替中使命担当的传承机制,以及核心素养评价体系的完善路径。正如“大学生核心素养框架”所指出的,当青年在“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三重维度实现均衡发展[[3]],必将汇聚成推动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在人类文明星空中刻下属于中国一代的璀璨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