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自然资源厅作为全省自然资源管理的核心机构,其直属单位体系是支撑国土空间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这些单位涵盖国土空间规划、地质调查、测绘地理信息、矿产资源开发、生态修复等多个领域,形成“规划引领-调查支撑-监督管控-文化传播”的全链条管理体系。在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建设等国家战略背景下,直属单位通过专业化分工与协同创新,成为保障粮食安全、生态安全与资源安全的骨干力量,为现代化美好安徽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管理
规划引领与耕地保护并重
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省土地开发复垦整理中心)是核心规划机构,承担全省国土空间规划编制与实施评估。该院主导制定了《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2021—2035年)》,明确耕地保有量不低于8115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96万平方千米等约束性指标(国务院批复文件),构建了“江淮平原农田保障区+皖西皖南生态屏障”的空间格局。在土地整治领域,中心通过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高标准农田建设,近五年新增耕地超15万亩,助力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目标。
技术创新与政策落地协同
研究院在全国首创“村庄规划大数据辅助决策系统”,实现村庄分类智能化识别;在土地复垦中研发“矿区土壤重构技术”,使皖北采煤塌陷区复垦周期缩短40%。中心推动政策机制创新——在滁州试点“土地整治指标跨区域流转”,为乡村振兴融资超30亿元;联合金融机构开发“复垦贷”产品,解决企业生态修复资金短缺问题(绿色矿山政策)。
地质调查与矿产勘查
资源勘探与科技攻坚突破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属地化管理单位)及省化工地质勘查总院构成地质主力军。地矿局累计探明矿产138种,其中钼、铁、铜储量全国领先,如金寨沙坪沟钼矿(储量249万吨,价值6000亿元)和庐江泥河铁矿(储量1.8亿吨)均为国家级战略资源。近年来,勘查总院在皖南发现钨钼矿、在怀宁发现富磁铁矿,填补省内资源空白;同时开展页岩气、地热能等清洁能源勘查,为能源转型提供保障。
绿色矿山与生态修复实践
直属单位推动矿业绿色转型,制定《安徽省绿色矿山管理办法》,要求新建矿山投产后一年内完成绿色建设。地矿局在铜陵、马鞍山建成国家级绿色矿山12座,推广“边开采边修复”模式;其下属单位研发的“尾矿库辐射井排渗技术”解决国内矿山环保难题,获国家发明专利。化工地质勘查总院则承担矿山生态修复示范工程,在淮南潘集煤矿塌陷区建成“渔光互补”生态基地,实现年发电1.2亿度、水产养殖产值5000万元。
测绘地理信息与地质环境
全域测绘与智慧平台构建
省第一至第四测绘院及省测绘档案资料馆形成“空天地一体化”监测网络。近年完成全省16.7万平方公里高精度三维实景模型,为引江济淮工程、合肥都市圈交通网提供空间基准;资料馆建成自然资源“一张图”平台,集成用地审批、矿产开发等12类专题数据,日均服务政务决策超200次(网站管理制度)。在灾害防治中,测绘单位利用InSAR技术监测地面沉降,预警皖江沿岸7处地质灾害隐患点。
地质环境监测与灾害防控
省公益性地质调查管理中心(省地质调查与环境监测中心)主导地质环境管理。其构建全省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布设GNSS站126个、雨量站842个,2024年成功预警宣城滑坡灾害,转移群众800余人;编制《安徽省地质环境公报》揭示淮北地下水超采问题,推动实施地下水回灌工程。中心还开展合肥、芜湖等城市地下空间资源调查,为地铁建设提供地质安全评估。
自然资源保护与文化传播
生态资源保护与科学监测
安徽省地质博物馆(安徽古生物化石博物馆)及省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所聚焦资源保护。研究所主导大别山超高压变质带研究,发现世界首例榴辉岩微粒金刚石;在巢湖龙动物群研究中揭示早三叠世生物复苏规律,成果发表于《Nature》子刊。博物馆则收藏巢湖鱼龙等模式标本3万余件,联合高校建立“扬子板块古生物演化”数据库。
科普教育与政策宣传融合
地质博物馆年均接待观众50万人次,其“恐龙实验室”沉浸式展览获全国科普创新奖;开发“数字化石”APP实现皖南恐龙足迹群云端参观。厅直属单位强化政策传播——通过网站“在线访谈”解读国土空间规划,制作《绿色矿山建设指南》动画微视频;在自然资源资产清查中,利用政务平台公开资产分布图,提升公众资源保护意识(资产清查通知)。
结论:系统性支撑与未来挑战
安徽省自然资源厅直属单位以专业化分工与技术创新,构建了覆盖“规划-调查-保护-利用”全周期的治理体系。其核心价值体现在三方面:空间管控的科学性(如国土空间规划刚性约束)、资源保障的战略性(如钼矿等关键矿产储备)、生态修复的示范性(如采煤塌陷区“渔光互补”模式)。面对新挑战仍需突破:
未来,直属单位需以数字化转型为引擎,将空间治理能力转化为区域竞争优势,方能为安徽打造“三地一区”提供不竭动力。正如《安徽省国土空间规划》所强调的:“锚固安全底线,方能绘就发展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