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是一个专业分享各种生活常识、知识的网站!
文章462022浏览59435949本站已运行10313

刘占举生平事迹与主要贡献的详尽个人介绍

刘占举,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学博士、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作为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他深耕炎症性肠病(IBD)领域三十余年,将基础研究与临床实践深度融合,主导的东亚人群IBD遗传学研究登上《Nature Genetics》,为疾病精准诊疗开辟新路径。从河南农村的普通少年到国际IBD学术领袖,他的科研与临床足迹诠释了“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者使命。

科研突破:解码IBD的遗传与免疫谜题

遗传学研究的里程碑

2023年,刘占举团队联合国际学者在《Nature Genetics》发表迄今最大规模东亚IBD基因组研究,首次纳入14,393例东亚患者(其中中国患者6,000例),发现16个全新IBD风险基因位点(如ADAP1和GIT2)。通过整合欧洲人群数据,团队将全球IBD相关基因位点总数扩展至320个,并证明跨人群多基因风险评分(PRS)模型显著提升疾病预测准确性。这一成果不仅填补了非欧洲人群IBD研究的空白,更为个体化诊疗提供了遗传学基础。

免疫机制的前沿探索

刘占举早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博士期间,首次揭示肠道炎症中IL-12、IL-15等高炎症因子异常激活的机制,提出抗TNF-α、IL-12单抗疗法的理论基础。近年,他的团队聚焦髓系细胞(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在IBD中的作用,发现CD177+中性粒细胞通过促进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富马酸二甲酯(DMF),激活TCRγδ+CD8αα+上皮内淋巴细胞,从而抑制肠炎。该成果发表于《Gut Microbes》,为靶向代谢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团队还发现GPR171受体通过调控Th17细胞分化缓解肠炎,菌群代谢物吲哚丙酸可诱导致病性T细胞凋亡,从多角度揭示IBD免疫调节网络。

临床转化:从实验室到病床的综合诊疗

多学科协作的“中国模式”

刘占举牵头成立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IBD诊疗中心,整合内科、外科、营养科、影像科及中医科,建立“全周期管理”体系。例如,针对克罗恩病合并肠梗阻患者,先由内科控制活动性炎症,再通过外科手术修复狭窄肠段,术后由营养师定制肠内营养方案,显著降低复发率。2022年,他主持上海市中西医协同引导项目,探索中药复方联合生物制剂对难治性IBD的疗效,推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标准化。

技术创新与患者关怀

团队率先应用肠道菌群移植(FMT)治疗IBD,通过健康供体菌群重建患者肠道微生态平衡;同时开发基于微生物单核苷酸变异(SNV)的结直肠癌早期筛查技术,提升诊断敏感性。为帮助患者长期管理疾病,刘占举每周组织病房“健康大讲堂”,从饮食禁忌到心理调适提供全方位指导,并建立线上随访系统。一名被克罗恩病折磨20年的患者在其团队治疗后身高增长、生活质量显著改善的故事,成为临床疗效的生动注脚。

学科建设:人才培养与国际影响力

团队孵化与学术平台搭建

作为同济大学医学院IBD研究中心主任,刘占举培养了40余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学生多次获“热心肠奖学金”等荣誉。他主编《世界华人消化杂志》和《中华炎性肠病杂志》,担任《Journal of Digestive Diseases》副主编,推动中文研究成果走向国际。2019年,他当选亚洲克罗恩病和结肠炎组织(AOCC)主席,牵头制定亚太地区IBD诊疗共识,尤其关注儿童与青少年患者的特殊需求。

基础-临床桥梁的构筑者

他主导编写《炎症性肠病营养管理手册》,系统总结肠内营养、维生素D补充等支持疗法;2009年发表论文阐明IL-23/IL-17轴在IBD发病中的核心作用,为后续生物靶向药物研发奠定基础。团队还开发miMatch等微生物组分析工具,提升宏基因组研究的精准性。

未来挑战:精准医疗与未竟之业

IBD研究的遗留难题

尽管遗传与免疫机制研究取得进展,IBD的病因仍未完全明确。刘占举指出,环境因素(如饮食工业化、抗生素滥用)与菌群互作的动态过程需进一步量化。当前生物制剂存在30%无应答率,亟需开发基于多组学的疗效预测模型。团队正通过代谢组学筛选富马酸、吲哚衍生物等菌群代谢产物作为新型药物靶点。

跨学科合作的愿景

他提出三个重点方向:

1. 基因编辑与细胞治疗:利用CRISPR技术修复患者肠干细胞突变,结合类器官移植重建黏膜屏障;

2. 人工智能辅助诊断:整合肠镜图像、菌群数据和遗传信息建立IBD早筛系统;

3. 全球流行病学调查:比较亚欧IBD表型差异,探索饮食干预的预防潜力。

一场永不止步的“肠”久攻坚

从河南农村少年到国际IBD领军人,刘占举的学术生涯始终围绕“解除患者病痛”这一核心使命。他的科研既聚焦微观机制——基因位点、免疫细胞、菌群代谢物的精妙互动;也放眼宏观体系——多学科诊疗、中西医结合、全球协作网络的构建。在《Nature Genetics》论文的荣光背后,他更珍视患者从“腹痛二十年”到“重获新生”的笑容。

未来,他期待将IBD防治阵线前移:通过遗传筛查预测高风险人群,用营养和微生态干预阻断疾病发生;通过AI和跨学科平台,让精准医疗惠及更多基层患者。正如其团队信条:“我们无法根治所有疾病,但可以永远比昨天更接近答案”。

赞一下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上一篇: 二年级少先队入队仪式流程全程指南
下一篇: 以色列利库德集团右翼政党的发展历程与历史沿革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