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催化技术是一种利用光能驱动化学反应的过程,其核心原理基于半导体材料的光电特性与氧化还原反应机制。以下是其基本原理的详细解析:
1. 光吸收与电子激发
光催化反应的第一步是半导体材料吸收光能。当入射光(通常为紫外光或可见光)的能量高于半导体材料的带隙能量(即禁带宽度)时,价带中的电子被激发跃迁至导带,形成光生电子(e?)和空穴(h?)对。例如,二氧化钛(TiO?)的带隙为3.2 eV,主要吸收紫外光,而通过掺杂或结构改性可扩展至可见光范围。
2. 电荷分离与迁移
光生电子和空穴在半导体内部通过电场作用或扩散分离,并迁移至材料表面。这一过程需克服电子-空穴对的复合(如体内或表面复合),复合会导致能量以热或光的形式耗散,降低效率。通过优化材料结构(如异质结、缺陷调控)或外电场辅助(如电助光催化),可促进电荷分离。
3. 表面氧化还原反应
迁移至表面的电子和空穴分别参与还原和氧化反应:
以TiO?为例,其导带电位(-0.1 eV)足以还原H?生成H?,而价带电位(+3.1 eV)可氧化有机物至CO?和H?O。
4. 催化循环与影响因素
光催化剂在反应中保持活性,通过持续吸收光能实现循环使用。反应效率受以下因素影响:
5. 应用领域
光催化技术广泛应用于:
光催化技术通过半导体材料的光电转换机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驱动反应,其效率依赖于光吸收、电荷分离及表面反应三个关键步骤的协同作用。未来研究方向包括开发窄带隙材料(如钙钛矿量子点)、优化电荷分离策略(如界面工程)以及拓展多场景应用(如工业废水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