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乌蒙山腹地、川滇黔三省交界处,毕节市正以一场深刻的城市空间变革重塑发展格局。“一城三区”战略——以七星关区为核心,联动金海湖新区和大方县协同发展,不仅打破了传统县域经济的壁垒,更通过资源整合与功能重构,成为毕节建设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核心引擎。这一规划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努力把毕节试验区建设成为贯彻新发展理念示范区”的嘱托,也是国务院批复《推动毕节高质量发展规划》的空间实践。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生态修复到产业升级,毕节正以三区一体化的创新路径,书写着中国西部山地城市现代化的独特样本。
空间规划与城市格局重构
毕节“一城三区”的空间构架,源于对山地城市发展规律的深刻把握。根据《毕节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心城区规划面积达390.43平方公里,涵盖七星关区9个街道及大方县4个乡镇的部分辖区,形成“七星关向东、大方向西、金海湖居中”的协同发展格局。这一规划突破了传统行政区划限制:七星关区作为老城核心,承担行政与文化中心职能;大方县依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旅融合示范区;而金海湖新区则被赋予“同城化枢纽”使命,以“产城一体、校城一体、港城一体、景城一体、城乡一体”为理念,建设现代化产业新城。
空间重构的实践正加速推进。2025年,毕节启动中心城区功能优化工程:七星关老城组团实施亲水化改造与历史街区更新;金海湖片区通过市区联动完善市政功能;德溪新区、月亮湖等新兴板块强化商业服务能力。通过“同心大道”等快速通道建设,三区通勤时间缩短至30分钟内,物理隔阂的消除为人才、资本、技术流动创造了基础条件。这种“核心引领、轴带串联、多点支撑”的空间模式,为山地城市集群化发展提供了新范式。
产业协同与经济发展动能
三区产业布局遵循“差异化定位、链条化互补”原则,推动传统产业升级与新兴产业集聚。七星关区依托人力与市场优势,重点发展轻纺、大数据服务等劳动密集型产业,2025年计划引进15家企业,打造品牌成衣制造基地;大方县发挥“中国天麻之乡”“中国皱椒之乡”优势,建设35万亩天麻基地,推动中医药精深加工;金海湖新区则聚焦新能源与高端制造,开工建设16个新能源项目,打造千万千瓦级综合能源基地。
产业协同的深层逻辑在于要素优化配置。金海湖新区依托职教资源(如毕节医专)建立“粤津黔东西部协作人才培训基地”,为三区输送技术工人;七星关区通过“毕就业”数据平台实现人力资源精准匹配;大方县则凭借农产品优势共建冷链物流网。2025年,三区协同推动磷煤化工一体化项目落地,构建“精确探矿—精深加工—高端制造”产业链,预计化工、有色行业增速超30%。这种产业生态的构建,使三区GDP总量占全市76%,成为毕节经济的“压舱石”。
表:毕节“一城三区”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
| 区域 | 核心功能 | 主导产业 | 2025年重点目标 |
|---|--|
| 七星关区 | 行政中心/商贸枢纽 | 轻纺服装/大数据服务/现代物流 | 轻纺产值15亿,新增就业2万人 |
| 金海湖新区| 创新引擎/开放门户 | 新能源/装备制造/职业教育 | 新能源装机60万千瓦,产值45亿 |
| 大方县 | 文旅高地/生态农业基地 | 天麻种植/旅游康养/特色食品加工 | 天麻产值60亿,培育5个省级旅游村镇 |
交通网络与基础设施联通
交通一体化是“一城三区”的先行领域。杭瑞、厦蓉、赤望、都香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形成“县县通高速”路网;成贵高铁、隆黄铁路构建“2小时成渝经济圈”通道;飞雄机场作为贵州第二大支线机场,开通北上广等20余条航线。2025年,G326大方九驿至七星关鸭池公路开工,进一步加密三区快速通道。更具前瞻性的是金海湖新区“港城一体”建设:依托铁路货运站打造物流枢纽,发展多式联运,使毕节从“地理枢纽”跃升为“战略通道”。
市政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体现协同深度。海绵城市系统全域推进,中心城区30%建成区达到海绵标准,有效缓解山地城市内涝;燃气管道更新478公里,7个开发区实现管道供气;医疗废物集中处置、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持续提升,2025年目标分别达98%和100%。值得一提的是职教资源的整合:毕节医专等院校建立东西部协作培训基地,为三区培养应急医疗、康养护理等专业人才,使人力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竞争力。
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实践
作为长江、珠江上游生态屏障,毕节将生态优先理念贯穿三区发展。通过“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森林覆盖率提升至60%,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金海湖新区建设融入海绵城市技术,推广生态河道与透水路面;大方县强化赤水河、乌江流域治理,确保出境断面水质100%达标。生态修复与产业转型同步推进:威宁草海实施综合治理,赫章韭菜坪发展高山风电,废弃矿区转型为光伏基地,“千乡万村驭风行动”让清洁能源惠及乡村。
绿色发展更体现在“两山”转化路径创新。依托“三张生态名片”——草海、赤水河、乌江,毕节发展林下经济、森林康养等业态;百里杜鹃景区通过“卖酒向卖生活方式转变”,打造21家酒旅融合综合体;阿西里西景区按5A级标准升级,联动织金洞、九洞天形成喀斯特旅游走廊。碳汇交易成为新增长点:作为全国林业碳汇试点市,毕节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2025年计划新增“二品一标”认证10个,推动GEP向GDP转化。
文化赋能与旅游融合创新
“一城三区”的文化底蕴为发展注入灵魂。七星关区挖掘红色文化,保护“川滇黔省革命委员会旧址”;大方县修复奢香博物馆、彝族土司庄园;金海湖新区则展现现代城市文明。三区通过88处历史建筑挂牌保护、大方县历史文化街区规划编制,构建“传统—现代”对话空间。民族文化的活化利用尤为突出:彝族火把节、苗族跳花节被列入国家级非遗,《撮泰吉》《铃铛舞》等民族艺术成为文旅融合载体。
旅游产业化是三区协同的典范。依托“三大示范性景区”升级:百里杜鹃打造世界级度假区,乌江源百里画廊建设民宿集群,阿西里西创建5A级景区。旅游动线设计强化三区联动:从七星关红色研学,到大方古彝文化体验,再到金海湖都市休闲,形成“快旅慢游”体系。2025年,毕节推出“夜游线路”“小车小团”等新业态,目标接待游客增长10%,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这种“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模式,正让文化瑰宝转化为发展动能。
毕节“一城三区”的实践,本质是以空间重组破解山地城市发展瓶颈的系统变革。它通过交通联网、产业联链、生态联治、文化联塑,探索出“核心带动、组团协同、城乡融合”的新型城镇化路径。2025年一季度155个重大项目的集中开工,标志着三区发展进入加速期。未来需深化三大方向:一是体制机制创新,建立跨区财税分享与生态补偿制度;二是人力资源开发,依托职教资源培育“新工匠”;三是数字化赋能,建设“城市大脑”提升治理效能。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嘱托,毕节正以“一城三区”为笔,以乌蒙山水为卷,书写着贯彻新发展理念的壮阔诗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