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数据恢复流程
1. 初步硬件连接
将SCSI硬盘柜直接连接到不具有RAID功能的SCSI扩展卡上。随后,在专用的修复平台(经过Windows 2003系统改造后)上,以单盘模式连接服务器阵列中的所有硬盘。
2. 数据保护措施
为确保RAID5中原有数据的完整性,避免因数据恢复操作导致原始数据被更改,所有数据恢复过程中必须对所有硬盘执行只读全镜像操作。这些镜像也将被保存在具备冗余保护的设备上。
3. 分析RAID参数
从先前创建的镜像文件中详细分析原RAID的双循环校验及参数,并据此搭建虚拟RAID平台。
4. 处理离线硬盘
在虚拟RAID平台中移除已离线的硬盘,并对文件系统进行解析。完成这些步骤后,即可导出RAID中的数据。
5. 重新配置并传输数据
连接原先的服务器上RAID5阵列的磁盘柜,重新配置RAID设置。最终,通过数据传输工具如网络dd、NFS、SAMBA、FTP、SSH等,将所有数据传回新建的RAID磁盘阵列中。
友情提示:非专业人士不建议自行通过网络下载软件尝试恢复数据,这可能导致数据的二次破坏,最终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RAID5数据丢失的原因多样,可能是RAID控制器故障、突然断电等。如遇RAID5硬件故障,数据恢复的可能性较低;但后两种情况,若操作得当,数据仍有可能找回。建议寻求专业机构帮助,如爱特数据恢复中心。
二、RAID5与硬盘数量
RAID5至少需要3块硬盘来建立阵列。因为RAID5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其余硬盘中的数据来计算并恢复损坏硬盘中的数据。例如,当一块硬盘损坏时,其余两块硬盘的数据可以用于重建该损坏硬盘中的数据。对于RAID5来说,总容量通常是N-1(N为硬盘数量)。如3块1T的硬盘组成RAID5后,总容量为2T,而剩下的1T用于备份和校验。写入RAID5的数据速度相较于单独对单个磁盘进行写入操作会稍慢一些。在实现RAID5时,最少需要3块以上的硬盘。还有RAID6等其他RAID类型供选择,其具有更高级的数据冗余和恢复能力。
RAID技术的运用在于合理配置多块硬盘以提高系统效能和安全性。对于数据恢复这类操作,非专业人士请勿随意尝试,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遇到问题时,最好寻求专业机构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