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重耐药菌(MDRO)的传播途径以接触传播为主,但具体传播方式因菌种和场景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是详细分析:
一、接触传播
1. 直接接触传播
人与人之间的直接接触(如皮肤接触、握手、拥抱等)是多重耐药菌传播的主要方式。例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可通过医疗人员的手或患者间的直接接触传播,尤其是在处理伤口、更换敷料等操作后,手部污染是常见途径。艰难梭菌可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医护人员接触感染者后未彻底清洁手部也可能导致间接传播。
2. 间接接触传播
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环境或物品(如床栏、门把手、医疗器械等)传播。例如,MRSA污染的医疗设备或患者的床单位可成为间接感染的来源。医疗机构中未彻底消毒的器械或环境表面可能长期携带耐药菌。
二、其他传播途径
1. 空气传播
某些耐药菌(如耐碳青霉烯类鲍曼不动杆菌)可通过飞沫或气溶胶传播,尤其在气管插管、吸痰等操作时风险较高。
2. 医疗行为相关传播
3. 食物和水源污染
食物或饮用水被耐药菌污染后,可能引起肠道感染,尤其在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4. 动物传播
家畜、宠物等可能携带耐药菌,通过直接接触或食用未煮熟的动物源性食品传播给人类。
三、防控措施
1. 加强手卫生
医务人员需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接触患者前后、操作前后均需消毒,降低交叉感染风险。
2. 环境清洁与消毒
高频接触表面(如床栏、医疗设备)需定期消毒,医疗废物需分类处理,避免污染扩散。
3. 隔离措施
对耐药菌感染或定植患者实施单间隔离或集中安置,并明确标识,减少接触传播。
4. 合理使用抗生素
通过抗菌药物管理(AMS)减少不必要的广谱抗生素使用,延缓耐药性产生。
5. 主动筛查与监测
对高危患者(如ICU、术后患者)进行耐药菌主动筛查,及时采取防控措施。
四、典型案例与数据
综上,接触传播是多重耐药菌传播的核心途径,但需结合空气、医疗操作等多种因素制定综合防控策略。医疗机构应重点加强手卫生、环境清洁及抗生素管理,以阻断传播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