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沥青用量的基本范围
常规配比:沥青在混合料中的质量占比一般为3%~6%。若按一方沥青混凝土约2.3~2.5吨的密度计算,沥青用量约为69~150公斤。但实际工程中,因骨料密度和配比差异,常用范围缩窄至30~60公斤。
标准参考:根据《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细粒式沥青混凝土(如AC-13)的沥青用量通常为4.5%~6%,而中粒式(如AC-20)为4%~5%。
2. 影响沥青用量的关键因素
骨料级配:粗骨料(如碎石)占比高时,沥青用量较低;细骨料(如砂、矿粉)多则需增加沥青以填充空隙。
气候条件:高温地区需适当增加沥青用量(提高抗车辙性),低温地区则需减少(防止开裂)。
功能需求:抗滑层、防水层等特殊设计要求可能调整沥青比例。
3. 配合比设计与验证
目标配合比阶段:通过马歇尔试验确定初始沥青用量,再根据空隙率、稳定度等指标优化。
生产配合比阶段:考虑拌合楼实际热料仓筛分结果,调整沥青用量至最佳值。
试验路验证:通过现场试铺检测实际性能(如车辙、渗水系数),最终确定施工配比。
4. 实际工程案例参考
中粒式改性沥青(AC-20C):某高速公路项目通过三阶段配合比设计,最终沥青用量为4.6%,折合一方约需110公斤(按密度2.39吨/m3计算)。
粗粒式沥青(ATB-30):沥青用量通常为3%~4%,一方约需69~92公斤。
一方沥青混凝土的沥青用量需根据具体工程要求、材料特性和试验结果综合确定,常规范围为30~60公斤。实际施工前应通过实验室配合比设计和现场试验验证,以确保路用性能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