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焊作为焊接技术的基础,其核心要领在于参数控制、操作规范及缺陷预防。以下是系统总结的技术要点,结合焊接原理与实践经验整理而成:
一、焊接前准备
1. 坡口与清理
板厚≤6 mm可不开坡口(I形),>6 mm需开V形或X形坡口,确保熔深。
彻底清除坡口及周围油污、锈迹、水分,防止气孔和夹渣。
焊条按规范烘干(如碱性焊条需350℃×1h),存入保温桶随用随取。
2. 定位焊(点固)
定位焊缝长度10~15 mm,需双面成形,无缺陷。
板状试件两端点固,管材按直径选1~2点定位。
?? 二、焊接参数设置
1. 电流与电压
电流公式:焊条直径(mm)×40 ≈ 参考电流(A),如φ3.2焊条约130A。
调整原则:板厚、位置、层数影响电流:
平焊电流可比立焊/仰焊大10%~20%;
打底层用小电流(防烧穿),填充层可增大电流。
电弧电压:弧长≤焊条直径(酸性焊条3~4 mm,碱性焊条2~3 mm)。
2. 焊条与速度
直径选择:
| 板厚(mm) | 2 | 3 | 4~5 | 6~12 | >13 |
|||
| 焊条直径 | 2 | 3.2 | 3.2~4 | 4~5 | 4~6 |
焊接速度:匀速运条,熔池宽度均一,熔渣与铁液距离保持2~3 mm。
? 三、操作技巧
1. 焊条角度
对接平焊:焊条与焊接方向成60°~75°,与工件两侧各45°(不等厚时偏向厚板)。
角焊(T形/搭接):焊条与底板45°,与行进方向65°~80°;厚薄板差异时偏向厚板。
2. 运条手法
打底层:直线运条,小电流快速焊,避免烧穿。
填充/盖面层:按焊脚尺寸选择:
| 焊脚尺寸(mm) | <5 | 5~8 | >8 |
|-|--|-|--|
| 运条方法 | 直线 | 锯齿/斜圆圈 | 多层多道焊 |
斜圆圈运条示例:a→b慢(熔深)、b→c快(防下坠)、c点停顿(防咬边)。
3. 起弧与收弧
起弧:划擦法或直击法,在焊缝端部>10 mm处引弧,预热后回焊至起点。
收弧:填满弧坑,反向带弧防弧坑裂纹,禁用锤击落渣。
4. 熔池控制
观察熔孔:钝边熔化0.5~1 mm,熔孔直径比间隙大1~2 mm为宜。
熔渣分离:电弧始终压住铁液向前推,使熔渣后浮,避免夹渣。
? 四、缺陷预防与质量控制
1. 常见问题对策
咬边:电流过大或角度偏高→降低电流,调整焊条至45°。
气孔:母材潮湿或电弧过长→预热工件,缩短弧长。
未焊透:电流过小或坡口窄→增大电流/间隙,打底层充分预热。
夹渣:熔渣超前→增大电弧吹力(电流↑),用“甩渣法”向后快速回带。
2. 检验要点
目视检查:焊缝平整无凹陷,余高≤3 mm,无咬边、裂纹。
无损检测:重要结构需射线或超声波探伤(如ISO 5817标准)。
关键口诀
> ? "电流调准、角度稳,熔池清晰渣后跟;起收莫急防缺陷,匀速运条是根本。"
平焊的精髓在于通过规范动作形成稳定熔池,初学者需重点训练电流适应性、角度稳定性及熔渣识别能力。建议从薄板I形坡口开始,逐步挑战厚板多层焊,结合反馈调整参数,可快速提升成形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