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姓名:吴敬梓(1701年-1754年)
字:敏轩
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别署秦淮寓客
籍贯:安徽全椒人,祖籍浙江温州
时代:清代康乾时期
代表作:《儒林外史》《文木山房集》《诗说》(已佚)
生平经历
1. 出身与早年
出身科举仕宦世家,曾祖吴国对为顺治年间探花,家族鼎盛。
14岁过继给伯父吴霖起(赣榆县学教谕),接受严格科举教育,但厌恶八股文,偏爱诗词戏曲。
23岁考中秀才,同年嗣父病故,遭族人争夺遗产,分家后资产微薄,发妻陶氏因家族欺凌饮恨而亡。
2. 移居南京与晚年困顿
因故乡冷遇,33岁(1733年)变卖家产移居南京秦淮河畔,以文会友,被推为文坛盟主。
乾隆元年(1736年)被荐博学鸿词科,因病未赴廷试,从此绝意仕途。
晚年倾资修复南京雨花台先贤祠,耗尽家财,靠卖文与友人接济度日,甚至冬日绕城步行“暖足”御寒。
1754年客死扬州,友人集资归葬南京。
?? 创作与思想
《儒林外史》
主题:以讽刺笔法揭露科举制度腐化、士人道德沦丧及礼教虚伪,歌颂少数坚守人性的真儒(如王冕、杜少卿)。
艺术成就:开创中国古典讽刺小说先河,鲁迅誉其“秉持公心,指摘时弊”,胡适称其“见识高超,技术高明”。
国际影响:被译为英、法、德等多国文字,与薄伽丘、狄更斯等世界文豪并列。
其他著作
《文木山房集》收录40岁前诗文;《诗说》为《诗经》研究专著,已散佚。
作品中体现进步妇女观,支持寡妇再嫁、女性反抗压迫(如沈琼枝)。
? 后世评价与纪念
历史地位:清代最伟大小说家之一,《儒林外史》被列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
纪念馆
全椒吴敬梓纪念馆(1986年开放)
南京秦淮水亭故居(现为纪念馆)
学术研究:胡适撰《吴敬梓年谱》,近现代学者持续研究其生平与思想。
核心思想与人格
批判精神:亲身经历家族倾轧、科举失利,痛斥士林虚伪与制度腐败。
独立人格:拒功名、散家财、守清贫,以“狂狷”姿态坚守文人风骨。
此简介综合权威史料,涵盖其生平脉络、创作精髓及历史影响。如需进一步探讨其作品细节或时代背景,可提供扩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