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性质与目的不同
劳动生产总值:反映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通过生产活动创造的净产出价值,属于经济核算指标,主要用于衡量企业内部经济活动效率和劳动成果。其本质是“私人获得”的部分,如劳动者报酬、企业留存利润等。
社会贡献总额:体现企业为国家或社会整体创造的价值总和,强调企业对社会的综合贡献,包括经济贡献(如税费、利润)和社会责任(如社保、捐赠等)。其本质是“企业为国家或社会创造的价值”。
2. 构成要素不同
劳动生产总值的组成(公式):
劳动者报酬:职工薪酬、福利费、社保等;
生产税净额:应交税费扣除生产补贴后的净额;
固定资产折旧:当年计提的折旧总额;
营业盈余:营业利润加补贴,扣除投资收益等调整项。
公式:
劳动生产总值 =(职工薪酬 + 折旧)+(营业利润 + 补贴
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投资收益)+(应交税费 - 企业所得税 - 特定补贴调整项)。
社会贡献总额的组成:
人工成本:工资、社保、福利费等;
利息净支出:企业支付的利息扣除利息收入;
税费贡献:增值税、消费税、所得税等;
社会性支出:离退休费用、对外捐赠、环保投入;
净利润:企业最终经营成果。
3. 计算范围差异
劳动生产总值:侧重于企业生产活动直接相关的经济增加值,属于GDP核算的一部分(生产法或收入法)。
社会贡献总额:涵盖更广泛的社会责任内容,包括非生产性支出(如捐赠、离退休费用)和对、金融机构的资金贡献(如利息、税费)。
4. 数额关系
劳动生产总值 < 社会贡献总额:因后者包含更多非生产性社会支出(如捐赠、利息等),且劳动报酬等部分可能被重复计入社会贡献总额的多个子项中。
5. 用途差异
劳动生产总值:用于分析企业生产效率、行业增加值贡献及宏观经济结构优化。
社会贡献总额:用于评估企业对国家财政、社会福利、公共事业等方面的综合贡献,常见于国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或监管指标。
示例对比
| 指标 | 劳动生产总值 | 社会贡献总额 |
|-|--|--|
| 核心要素 | 劳动者报酬、税费、营业盈余、折旧 | 工资、社保、税费、利息、捐赠、净利润 |
| 侧重点 | 经济生产活动的净产出 | 企业对社会的全方位贡献 |
| 统计目的 | 衡量生产效率与经济增长 | 评估社会责任与公共效益 |
| 典型应用 | 企业财务报表、行业经济分析 | 国企考核、社会责任报告 |
总结来看,劳动生产总值是经济核算中的生产性指标,而社会贡献总额是综合社会责任指标,两者分别从经济效率与社会价值角度反映企业的运营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