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圣陶先生曾言:“教育是什么?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的习惯。”这句朴素的话语,揭示了教育的深层内核——养成教育。它并非简单的行为规训,而是通过系统化、持续性的教育与训练,培养学生稳定的行为习惯、语言习惯和思维习惯,使其内化为个体素养的根基。从心理学视角看,习惯是大脑建立的自动化反应模式,能解放认知资源;从教育哲学层面观之,它承载着“学会做人、学会学习、学会创造”的终极目标。在多元价值观碰撞的今天,养成教育更是筑牢道德根基、培育健全人格的关键路径。
本质解析:习惯塑造与人格发展的统一
养成教育的核心在于通过行为训练实现素质的内化。它从具体行为入手,借助反复实践形成稳定习惯,最终促进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升华。这一过程融合了行为主义心理学“刺激-反应-强化”的理论基础,也契合苏霍姆林斯基“德是表现在行为上的习惯”的德育观。
其独特性在于目标的双重性:最低目标是解放大脑——通过自动化行为节省认知资源;最高目标指向“大成模型”中全息人格的构建,涵盖道、德、知行、契约等九维生命进化系统。这种从外显行为到内在人格的贯通,使养成教育超越技能训练,成为个体社会化的核心机制。
核心维度:行为、思维与品德的三元整合
行为习惯是养成教育的显性载体。在课堂中,它体现为学习姿势的规范、作业书写的严谨;在课外,表现为文明举止的自觉。例如云霄县中小学通过“学规范 正行为”活动,将守则细化为可操作的日常实践,结合童谣、校园剧等形式深化行为认知。值得注意的是,习惯养成需尊重阶段性:低年级侧重卫生与学习习惯,中年级强化规则意识,高年级则导向社会责任感的培育。
思维习惯指向认知模式的建构。养成教育强调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究的思维转型。研究显示,专注听课习惯的培养可提升课堂效率;而批判性思维的训练则需通过问题解决实践达成。如斯坦福大学“设计思维五阶段模型”(共情-定义-构思-原型-测试)被引入建筑课程,培养学生系统性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正是养成教育在思维层面的高阶应用。
品德养成是习惯教育的灵魂。当行为与思维习惯渗透道德内核,才能避免“有技能无操守”的异化。正如研究指出:“过度比较”的功利教育易导致学生道德底线失守,而养成教育通过价值观内化弥补此缺陷。例如井冈山大学“红色文化育人工程”,将爱国精神融入行为规范,使品德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行动准则。
实施路径: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协同机制
学校教育需构建“浸润式”训练体系。有效实践需遵循三原则:
一是计划性,分阶段设定重点目标,如某校针对“作业马虎”问题设计“马大哈记录表”,通过正向激励实现习惯转化;
二是活动载体创新,如成都中医药大学“两早活动”(早自习、早锻炼)以规律作息培育自律;
三是教师示范效应,板书工整的教师带出书写端正的学生,印证了“身教重于言传”的法则。
家庭参与是可持续的关键。学生行为的“校-家差异”凸显协同必要性。云霄县通过家长开放日、家访制度及家庭教育讲座,将习惯标准延伸至家庭场景;而通信联系、公开信等传统方式,仍是农村学校激活家庭监督的有效手段。
社会资源提供真实情境验证场。江苏高校“博爱青春”项目组织学生参与无偿献血、防艾宣传,50万受益者的反馈成为检验社会公德习惯的镜子。数字技术进一步拓展协同空间:慕课平台实现习惯养成的云端指导,大数据分析则为个性化训练提供支持。
时代意义:重塑教育生态的突破口
在“唯分数论”尚未根治的当下,养成教育直指教育本质的回归。从个体看,它缓解了俞敏洪所指“比较型教育”导致的自信缺失,通过习惯积累构建真实能力;从社会看,其“德育根基”作用可抵御诚信缺失等危机。政策层面,《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强调“强化过程评价”,正为习惯养成的动态监测提供制度支撑。
未来方向需聚焦三点突破:
一是技术融合,利用VR模拟道德情境、AI分析行为数据,提升训练精准度;
二是城乡均衡,针对农村家庭指导薄弱的问题,开发可视化课程资源;
三是评价革新,将习惯养成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如南航大“数字化迎新”中内嵌的行为素养评估模块。
从习惯到人格的终身旅程
养成教育绝非“行为矫正”的技术操作,而是通过持续性的外在训练触发内在觉醒,最终实现从规范到自由的升华。其终极成果——正如叶圣陶所言——是让受教育者“离开学校后还能自发追求真善美”。在科技加速迭代的未来社会,不变的核心竞争力正是植根于习惯的适应力与创造力。这要求教育者既需坚守“润物细无声”的实践智慧,也需探索“精准滴灌”的科学路径,在个体习惯养成与民族精神塑造之间,架起一座永恒的桥梁。
> 雨落大地,滋养无形却万物生发;
> 习染身心,规范有形而人格自成——
> 此养成之道,古今教育未易之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