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的散文《北京的茶食》创作于1924年,发表于同年3月18日的《晨报副镌》。其写作背景可从社会文化、作者思想及时代语境三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 社会文化背景:传统与现代冲突下的北京
1. 古都文化的失落
北京作为明清两代都城,拥有500余年历史积淀,但20世纪初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活方式逐渐式微。周作人观察到老字号点心铺(如异馥斋)虽存,但点心品质下降,象征“包含历史的精炼或颓废的点心”消失。他借东京茶食的对比,暗喻北京在传统技艺传承上的断层,呼应了当时知识分子对文化断裂的焦虑。
2. 市井生活的“干燥粗鄙”
文中批判“20世纪的中国货色”为“粗恶的模仿品”,指向民国初期工业化对生活美学的冲击。北京市民生活趋向功利化,茶馆文化虽存(如清茶馆、书茶馆)[[8][22]],但精致茶食与闲适情趣被忽视,折射出城市化对传统生活美学的侵蚀。
二、 作者思想:生活艺术化的哲学主张
1. “无用的游戏与享乐”
周作人提出:“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1][44]]。这一观点直接挑战当时功利主义思潮,强调品茶、赏点等“非实用”活动的精神价值,主张生活需有“精炼的装点”,与日本茶道“侘寂”美学相通。
2. 对“风流享乐”传统的眷恋
他坦言“迷信传统”,尤其向往“焚香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1][44]]。这种审美倾向源于其对士大夫雅文化的认同,如老北京茶馆中“看夕阳、听雨、闻香”的意境[[22][48]],与革命文学倡导的“血与火”叙事形成鲜明对立。
三、 时代语境:五四思潮中的另类声音
1. 与革命文学的张力
1920年代左翼文学倡导社会变革,而周作人选择“点心”为题材,被批为“小题大做”。实则他以日常之物解构宏大叙事,通过茶食的缺失,隐喻社会精神生活的贫瘠[[1][44]],暗含对“健全人性”的追求——呼应五四“人的文学”思想,但转向生活美学层面。
2. 文化保守主义的表达
周作人批评北京“极端干燥粗鄙”,实为对西化浪潮的反思。他笔下的茶食不仅是食物,更是“特殊有滋味的东西”,承载历史记忆与地域认同,如老北京茶食中的豌豆黄、驴打滚、茯苓饼等宫廷点心,象征未被现代性吞噬的本土文化生命力。
四、 文学价值:日常书写中的文化批判
《北京的茶食》的写作背景,是周作人在五四退潮后对“生活艺术化”的自觉追求。它既是对老北京茶食文化的挽歌,亦是对现代人精神荒漠的警示,更是对“日用即道”生活哲学的践行——在革命洪流中,守护那份“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的闲适[[44][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