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东辰安华知识网是一个专业分享各种生活常识、知识的网站!
文章462022浏览59435948本站已运行10313

北京茶食文化探秘古都味蕾的千年传承之旅

周作人的散文《北京的茶食》创作于1924年,发表于同年3月18日的《晨报副镌》。其写作背景可从社会文化、作者思想及时代语境三个维度深入分析:

一、 社会文化背景:传统与现代冲突下的北京

1. 古都文化的失落

北京作为明清两代都城,拥有500余年历史积淀,但20世纪初的现代化进程中,传统生活方式逐渐式微。周作人观察到老字号点心铺(如异馥斋)虽存,但点心品质下降,象征“包含历史的精炼或颓废的点心”消失。他借东京茶食的对比,暗喻北京在传统技艺传承上的断层,呼应了当时知识分子对文化断裂的焦虑。

2. 市井生活的“干燥粗鄙”

文中批判“20世纪的中国货色”为“粗恶的模仿品”,指向民国初期工业化对生活美学的冲击。北京市民生活趋向功利化,茶馆文化虽存(如清茶馆、书茶馆)[[8][22]],但精致茶食与闲适情趣被忽视,折射出城市化对传统生活美学的侵蚀。

二、 作者思想:生活艺术化的哲学主张

1. “无用的游戏与享乐”

周作人提出:“我们于日用必需的东西以外,必须还有一点无用的游戏与享乐,生活才觉得有意思”[[1][44]]。这一观点直接挑战当时功利主义思潮,强调品茶、赏点等“非实用”活动的精神价值,主张生活需有“精炼的装点”,与日本茶道“侘寂”美学相通。

2. 对“风流享乐”传统的眷恋

他坦言“迷信传统”,尤其向往“焚香的安闲而丰腴的生活”[[1][44]]。这种审美倾向源于其对士大夫雅文化的认同,如老北京茶馆中“看夕阳、听雨、闻香”的意境[[22][48]],与革命文学倡导的“血与火”叙事形成鲜明对立。

三、 时代语境:五四思潮中的另类声音

1. 与革命文学的张力

1920年代左翼文学倡导社会变革,而周作人选择“点心”为题材,被批为“小题大做”。实则他以日常之物解构宏大叙事,通过茶食的缺失,隐喻社会精神生活的贫瘠[[1][44]],暗含对“健全人性”的追求——呼应五四“人的文学”思想,但转向生活美学层面。

2. 文化保守主义的表达

周作人批评北京“极端干燥粗鄙”,实为对西化浪潮的反思。他笔下的茶食不仅是食物,更是“特殊有滋味的东西”,承载历史记忆与地域认同,如老北京茶食中的豌豆黄、驴打滚、茯苓饼等宫廷点心,象征未被现代性吞噬的本土文化生命力。

四、 文学价值:日常书写中的文化批判

  • 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以“点心”为切入点,从口腹之欲升华至精神缺失,揭示现代化进程中人文传统的危机[[1][44]]。
  • 东西方文化参照:借东京茶食的“流风余韵”,反衬北京文化传承的不足,体现其跨文化视野。
  • 语言风格的革新:平淡文字中暗藏锋芒(如“彷徨十年”的沉痛),开创现代散文“冲淡”美学先河。
  • 《北京的茶食》的写作背景,是周作人在五四退潮后对“生活艺术化”的自觉追求。它既是对老北京茶食文化的挽歌,亦是对现代人精神荒漠的警示,更是对“日用即道”生活哲学的践行——在革命洪流中,守护那份“瓦屋纸窗下,清泉绿茶”的闲适[[44][120]]。

    赞一下
    东辰安华知识网
    上一篇: 寄大件快递省钱必看全面比较哪家快递公司寄大件更便宜一点
    下一篇: 免费畅看钢铁飞龙2之龙魂觉醒高清完整版全集在线观看无广告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
    隐藏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