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五千年的文明长河中,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生生不息,其深层密码在于以爱国主义为核心,以自强不息为底色,以和合天下为境界的精神基因。这一精神基因既是中华文明的灵魂支柱,又是民族生命力的不竭源泉。从先秦儒家“仁义礼智信”的建构,到中国人在百年奋斗中形成的46种精神谱系;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古老训示,到脱贫攻坚、抗疫精神等新时代精神丰碑,中华民族精神始终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构成了中国人独特的精神标识与文化坐标。
一、历史根基:传统价值的脉络
中华民族精神的源头活水,深植于儒家体系的沃土之中。先秦儒家以“仁义”为纲构建价值核心,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原则,孟子扩展为“仁、义、礼、智”四维,至汉代董仲舒定型为“五常”(仁、义、礼、智、信),形成了贯通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完整价值系统。这一体系强调“孝”与“忠”的辩证统一:孝是血缘的起点,由“独亲其亲”扩展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的博爱;忠则从个人正直升华为对国家共同体的责任,成为爱国主义的精神雏形。
传统价值还通过五组关系准则实现社会整合。在智勇层面,儒家倡导“智而有勇”,将理性认知与行动意志结合;诚信与奉法要求表里如一的规范遵守;廉耻观守护人格尊严,顾炎武警示“士大夫之无耻,是谓国耻”;勤俭戒奢则成为维系家国可持续发展的生存智慧。这些价值共同塑造了中华民族“仁义博厚”的文化品格,为现代中国精神提供了深厚的历史合法性。
二、精神谱系:革命与建设的薪火传承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精神在救亡图存与现代化征程中淬炼出系统化的精神谱系。中国在百年奋斗中构筑了包含46种精神形态的谱系结构,按历史阶段可分为三大部分: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坚持真理、坚守理想”的建党精神为源头,衍生出井冈山精神“坚定信念、敢闯新路”、长征精神“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等。这些精神共同特征是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的高度融合,如红岩精神“出淤泥不染”的政治品格,彰显了在绝境中坚守信仰的力量。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精神谱系转向建设主题。抗美援朝精神展现“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义”;“两弹一星”精神彰显“自力更生、大力协同”的科学报国情怀;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则树立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公仆典范。这一阶段的精神内核从战场英雄主义转向建设英雄主义,成为国家初创时期的精神支柱。
改革开放至新时代,精神谱系呈现多元创新特质。特区精神“敢闯敢试、埋头苦干”推动经济腾飞;载人航天精神“特别能攻关”体现科技突破;脱贫攻坚精神“上下同心、精准务实”攻克绝对贫困;抗疫精神“生命至上、举国同心”回应重大危机。这些精神共同凸显改革创新与集体协作的时代特征,彰显民族精神与时俱进的生命力。
表: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代表性形态及内涵
| 历史阶段 | 代表精神形态 | 核心内涵 | 现代价值 |
|
| 革命时期 | 井冈山精神 | 坚定信念、敢闯新路 | 创新勇气 |
| 建设时期 | “两弹一星”精神 | 自力更生、大力协同 | 科技自立 |
| 新时代 | 脱贫攻坚精神 | 上下同心、精准务实 | 共同富裕 |
三、爱国统一:民族精神的核心表达
爱国主义是贯穿精神谱系的灵魂主线。在传统语境中,爱国体现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顾炎武语);在现代国家建构中,升华为“将个人价值与国家历史地理文化相融合”的理性认同。这种认同使个体生命获得三重维度:历史的厚度——个人命运与民族发展长河联结;疆域的宽度——广阔国土拓展人生选择空间;文化的深度——从百家争鸣到改革传统的思想滋养。
爱国主义的现代表达更强调人民性与实践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爱国不能停留在口号上,而是要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脱贫攻坚战中,300多万驻村干部将“不负人民”的誓言转化为消除绝对贫困的实践;抗疫斗争中,全国人民用“命运与共”的行动诠释新时代的集体主义精神。这种“爱国统一”的特质,使中华民族在重大考验前始终保持高度凝聚力。
四、现代转化:传统精神的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双重创造性转化赋能现代化进程。在治国理政层面,“民为邦本”思想发展为“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目标。传统“小康”“大同”理想与现代社会主义平等观融合,推动建立覆盖10亿人的基本养老保险体系,历史性解决绝对贫困问题,体现“一个也不能少”的公平正义。“天人合一”生态观转化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发展理念,从“仁爱万物”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塞罕坝荒漠变林海的奇迹印证了传统智慧的当代生命力。
在文明互鉴层面,“和合天下”精神升华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传统“协和万邦”思想与“一带一路”倡议相结合,基础设施“硬联通”与规则标准“软联通”并举,中欧班列累计开行超8万列即是明证。抗疫期间向120多个国家提供疫苗援助,更是“美美与共”价值观的现实投射。这种转化既保持文化主体性,又贡献解决人类问题的中国方案,彰显“为人类谋进步”的文明担当。
精神命脉与文明新形态的构建
中华民族精神从历史深处奔涌而来,在“两个结合”中开辟新境界。其谱系化发展既延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基因,又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激活焕发现代活力。新征程上,需深化三方面实践:一是精神谱系的系统整合,建立从传统到红色精神再到新时代价值的阐释体系;二是教育传播机制创新,运用数字化手段使古籍文献、革命文物“活起来”,如推进“中华古籍保护计划”;三是文明对话能力提升,将“和合”智慧转化为全球治理话语。
正如魏徵所言:“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中华民族精神既是我们的根本,又是我们面向未来的底气。唯有在守护精神命脉中推进现代文明构建,在回应时代问题中实现传统的创造性再生,方能使这一古老而青春的精神长河,永远滋养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