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20的“越肩发射”能力是其空战体系中的一项核心技术,主要通过搭载的霹雳-10空对空导弹和先进传感器系统实现,显著提升了战机在近距格斗中的生存与反制能力。以下是关键要点分析:
一、越肩发射的技术实现
1. 两种发射模式
前射(前向发射):导弹向前发射后,通过矢量推力或气动控制完成180°转弯攻击后方目标,需依赖前向雷达和中段数据链制导。
后射(直接后向发射):导弹直接向后发射,仅需后视雷达锁定目标,发射后无需载机制导,但对发射架的可旋转性要求较高。
两种模式各有优劣,前射灵活性更强,后射隐蔽性更佳
2. 霹雳-10导弹的核心作用
红外成像导引技术:具备全向攻击能力,尤其是对迎头目标的精准锁定,摆脱了传统红外导弹易受干扰的缺陷。
超强机动性:极限过载超过60G,配合矢量推力设计,即使敌方战机大幅机动也难以逃脱。
大射程优势:霹雳-10射程约20公里,接近中距导弹水平,扩展了歼20的格斗范围。
二、支持技术体系
1. 传感器系统
分布式光电孔径系统(EODAS):提供360°无死角态势感知,可在雷达静默状态下探测敌机与导弹,为越肩发射提供实时目标数据。
后视雷达与头盔瞄准具联动:飞行员通过头盔瞄准即可锁定目标,实现“看到即发射”[[17]]。
2. 隐身与武器舱优化
歼20的侧弹舱设计独特,发射导弹后舱门可关闭,减少气动干扰和雷达反射,优于F-22的开放式弹舱结构。
霹雳-10的弹长(3.5-3.6米)与侧弹舱适配,确保隐身状态下仍能快速部署。
三、战术与实战价值
1. 反制“咬尾”威胁
当敌机尾随时,歼20无需复杂机动即可向后发射导弹,迫使敌方放弃追击或进入被动防御状态。
即使未命中目标,敌机的规避动作也为歼20创造反咬尾或脱离战场的窗口。
2. 对抗隐形战机
霹雳-10的红外成像技术可有效探测隐身战机,弥补雷达探测短板。
配合歼20的隐身性能,可在近距离格斗中形成不对称优势。
四、与F-22的对比
制导系统适配性:F-22早期因射控系统兼容性问题延迟AIM-9X导弹整合,而霹雳-10与歼20的协同设计更成熟。
发射效率:歼20的侧弹舱设计允许导弹快速发射并关闭,减少雷达暴露时间,优于F-22的传统开舱流程。
歼20的越肩发射能力结合了霹雳-10导弹的尖端性能与战机自身的隐身、感知优势,使其在近距空战中具备“先敌发现、先敌攻击”的主动权。这一技术不仅改变了传统空战模式,也为未来第六代战机的武器系统设计提供了重要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