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精神基因的载体,为文化自信提供了深层支撑。五千余年的文明积淀,形成了独特的价值体系、思维方式和审美范式,构筑了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其根基正源于对自身文化传统的深刻认同[[]]。历史上,中华文明曾长期引领世界发展,四大发明等成果对全球文明进程产生过革命性影响。马克思曾评价、指南针和印刷术“预告了资产阶级社会的到来”,印证了中华文化的世界贡献[[1]]。
然而近代以来,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导致部分群体陷入文化自卑,甚至出现“去中国化”“全盘否定传统”的思潮,削弱了民族精神凝聚力[[0]]。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综合国力提升,传统文化作为“文化基因库”的价值被重新发现。当前,中国国家版本馆“一总三分”的布局(北京文瀚阁、西安文济阁、杭州文润阁、广州文沁阁)正是国家层面保存文化根脉的战略举措,彰显了对文化根基的守护决心[[46]]。
价值理念的时代彰显
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思想理念与美德,为当代文化自信注入价值底气。“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思想精髓,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度契合[[0]]。例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孝悌忠信”的规范,至今仍是社会道德建设的重要资源[[0]]。这些价值不仅塑造了传统社会的行为准则,更为现代公民素质培养提供养分,如爱国情怀、敬业精神、家庭等,成为维系社会和谐的基石[[46]]。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文化认同包含“文化探索”与“文化情感认同”两个维度。全国性调查显示,75.4%的受访者表现出高水平文化认同,且个体对传统文化的价值认同越深,文化自信水平越高[[8]]。这种认同转化为行动力:近年来,“我们的节日”主题活动、传统礼仪复兴运动等实践,正是民众将传统价值内化于生活的体现[[0]]。政策层面亦通过立法保护非遗、振兴传统工艺等措施,强化价值观落地的制度保障[[0]]。
创新转化的当代实践
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扬弃继承、转化创新”,反对简单复古或全盘否定[[0]]。例如,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化展陈、文创产品开发,使文物“活起来”;《中国诗词大会》《国家宝藏》等节目以现代媒介重构文化表达,收视率与口碑双赢,印证了传统内容与现代表达的成功融合[[]][[0]]。
文化产业成为转化的重要阵地。一方面,传统文化赋能文旅融合,如“美丽乡村”建设依托古村落风貌发展特色旅游,将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动能[[0]]。科技赋能激活新业态:人工智能修复敦煌壁画、元宇宙重现唐代长安城等项目,推动文化保护与传播方式革新[[]]。数据显示,文化与科技融合的企业在影视、出版等领域竞争力显著提升,印证了“文化+科技”双轮驱动的可行性[[]]。
文化认同的心理建构
文化自信的心理机制根植于个体与社会层面的需要满足。根据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文化需要涵盖归属、尊重与自我实现三重维度[[8]]。全国抽样调查(n=35,668)表明:
1. 个体需要满足:当传统文化满足休闲放松(享受需要)、社交(归属需要)、审美素养提升(发展需要)时,文化自信显著增强;
2. 社会需要满足:民众对文化传承创新能力(如弘扬革命文化)、国际传播力(如传统文化海外影响力)的满意度每提升1单位,文化自信水平提高0.48个单位[[8]]。
跨文化研究进一步揭示,多元文化环境中的个体通过文化适应重构身份认同。例如,海外华人群体在文化交流中强化“中华文化烙印”,其文化自信源于对传统的坚守与跨文化对话能力的结合[[42]]。提升文化自信需兼顾个体文化获得感与社会文化影响力,形成心理与社会的双重支撑。
文明互鉴的国际坐标
传统文化是提升国际话语权的战略资源。历史上,中华文明因开放包容而兴盛,佛教东传与丝绸之路见证了文明互鉴的活力[[1]]。当代语境下,文化自信体现为“以我为主”的跨文化对话能力:
当前国际舆论中仍存在“文化冲突论”等噪音。实证研究表明,文化自信的提升需平衡文化坚守与开放创新:既需抵制“以洋为尊”的自我矮化,也要避免封闭排外[[42]]。未来应通过学术译介、联合考古等深层次交流,增强中华文化的解释力与国际认同[[41]][[46]]。
结论:走向自信自强的文化未来
传统文化对文化自信的作用是全方位、深层次的:它奠定历史根基、彰显价值优势、激发创新动能、建构心理认同、拓展国际影响。坚定文化自信,核心在于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0]][[0]]。未来需着力于三方面:
1. 分层满足文化需要:针对不同群体(如青年、乡村居民)设计差异化文化供给策略,强化发展型文化需要的满足[[8]];
2. 深化“两个结合”实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更深融合,探索传统文化赋能中国式现代化的新路径[[0]][[46]];
3. 构建全球文明对话体系:建立传统文化国际影响力评估机制,推动中国文化基因与世界文明基因库的互鉴研究[[41]][[42]]。
正如汤因比所言:“中国文化若不能成为人类主导,人类前途将可悲。”[[1]]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历史深处走来,亦将在现代性重塑中,为民族复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提供不竭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