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博拉病毒家族中,扎伊尔埃博拉病毒(Zaire ebolavirus,EBOV)的毒力最强。以下是具体分析:
1.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EBOV)
病死率:在未治疗的情况下,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导致的埃博拉病毒病(EVD)病死率可达 83%至90%。例如,2013-2016年西非大流行中,EBOV导致超过28,600例感染和11,323例死亡。
致病机制:EBOV通过抑制宿主免疫反应(如干扰素信号通路)和引发全身性炎症反应,导致多器官衰竭和出血热。
变种差异:不同EBOV变种的毒力可能略有差异。例如,2014年西非流行的EBOV-Makona变种在动物模型中表现出稍低的毒力,但其人类病死率仍显著高于其他埃博拉病毒。
2. 其他埃博拉病毒对比
苏丹病毒(Sudan ebolavirus,SUDV):病死率约为 50%,历史上在乌干达等地引发多次中等规模疫情。例如,2022年乌干达苏丹病毒疫情中,164例感染导致34%的死亡率。
本迪布焦病毒(Bundibugyo ebolavirus,BDBV):病死率约 30%,首次发现于2007年乌干达疫情,症状较轻且死亡率显著低于EBOV。
雷斯顿病毒(Reston ebolavirus,RESTV):对非人灵长类动物致命,但人类感染通常无症状。
塔伊森林病毒(Ta? Forest ebolavirus):仅报告过1例人类感染,未导致死亡。
3. 毒力差异的原因
病毒蛋白功能:EBOV的VP35和VP24蛋白通过抑制宿主抗病毒免疫反应增强毒力。
传播方式:EBOV可通过体液接触高效传播,而其他病毒(如雷斯顿病毒)的传播能力较弱。
宿主适应性:EBOV可能更适应人类细胞受体(如NPC1蛋白),促进病毒入侵。
扎伊尔埃博拉病毒因其极高的病死率、广泛的传播能力及对免疫系统的强效抑制,被公认为埃博拉病毒家族中毒力最强的成员。其他病毒如苏丹病毒和本迪布焦病毒虽能引发严重疾病,但病死率显著低于EBOV。